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9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1804576
魏睦新教授治疗郁证的经验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冯韵凝 魏睦新
第1页

    参见附件(2114KB,3页)。

     摘要:近年来,中医的郁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抑郁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总结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病总的发病机理;辨证论治可分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痰气郁结、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肾阴虚六型来治疗。魏睦新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先疏肝解郁,再兼顾其他,要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辨病与辨证结合,同时应结合西医的优势,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及心理疗法、针灸疗法以及饮食调理。中西医结合,既克服了纯西药的副作用,又可缩短病程,增强患者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关键词:都证;肝郁;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其他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232-03

    中医的郁证,以忧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喜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为主症,多发于中青年女性。与现代医学的抑郁障碍非常相似。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美国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的现患率在11.3%,终身患病率更是高达19.3%。在我国同样呈上升趋势,而且不少病人以躯体症状为主,容易发生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治疗。如顽固性腹痛,腹泻,甚至有报道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诉,为数不少的病人,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诉,伴有精神抑郁、心烦易怒、不寐等功能性症状,客观检查多为阴性,西医诊断不符合器质性疾病。此类病人,中医诊断因其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痹证,多伴精神抑郁、心烦不寐,与情绪相关,辨证属肝郁气痹。审证求因,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脉络闭阻而成肝郁气痹。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法。在医院随师学习期间,总结老师的经验,笔者也有一点自己的体会,特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1.1愤懑郁怒肝气郁结厌恶憎恨、愤懑恼怒等精神因素,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这是郁证主要的病机。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血郁。若气郁日久化火,则发生肝火上炎的病变,而形成火郁。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于脏腑、经络,凝聚成痰,则形成痰郁。郁火耗伤阴血,则可导致肝阴不足。

    1.2忧愁思虑脾失健运由于忧愁思虑,精神紧张,或长期伏案思索,使脾气郁结,或肝气郁结之后横逆乘脾,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使脾的消磨水谷及运化水湿的功能受到影响,若脾不能消磨水谷,以致食积不消,则形成食郁。若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则形成湿郁。水湿内聚,凝为痰浊,贝4形成痰郁。火郁伤脾,饮食减少,气血生化乏源,则可导致心脾两虚。

    1.3情志过极心失所养由于所愿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睦,遭遇不幸,忧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损伤心神,使心失所养而发生一系列病变。若损伤心气,以致心气不足,则心悸、短气、自汗;耗伤心阴以致心阴亏虚,心火亢盛,则心烦、低热、面色潮红、脉细数;心失所养,心神失守,以致精神惑乱,则悲伤哭泣,哭笑无常。心的病变还可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情志内伤是郁病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病,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之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说明机体的“脏气弱”是郁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总之,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病总的发病机理。

    2 辨证施治

    郁证的证型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肝阴亏虚。在医院随师学习期间,笔者发现临床上常见的证型大概有以下几种。

    2.1肝气郁结症状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用柴胡疏肝散。

    魏睦新老师认为:该证首应理气开郁,并需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否则欲速不达。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理气而不伤阴,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损胃,祛痰而不伤正,燥湿而不伤阴,消食而不伤脾,以和为贵。

    2.2肝郁化火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用丹栀逍遥散。

    该证用药多偏苦寒,要注意疗程,中病即止。防止苦寒过度,损伤脾胃。此外,注意顾护肝阴也很重要。原方中的当归,白芍一定要用。必要时可以加用枸杞等。

    2.3痰气郁结症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方用半夏厚朴汤。该方运用时,常与四逆散合用,增强疏肝行气作用,必要时可以加青皮等破气。部分患者在抑郁的同时,也伴有慢性咽喉炎,淋巴滤泡增生等客观改变,要合并运用银花,桔梗,甘草等药。此外,该型病人有一部分会有返流性食道炎,甚至食道癌等,要注意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防止延误病情。

    2.4心脾两虚症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该证患者体质多比较弱,治疗以补为主。中药运用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在药补的同时,注意食补。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2.5心阴亏虚症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疯,补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可以用西洋参泡水送服中药。多吃新鲜水果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2.6肝肾阴虚症见心烦不寐,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宜滋阴降火,补益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用药注意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3 其他疗法

    3.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主要是应用百会、印堂穴、四关穴(太冲、合谷)针刺为主配合耳穴(心、肝穴)埋针治疗郁证。百会为肝经与督脉交会之处,位居巅顶,有理气调肝、醒神功效;印堂为督脉在前额所过之处,有醒脑安神的作用,且督脉与肝经相交,故本穴对于本证郁结之肝气同样具有疏导作用;太冲为肝经原穴,配合谷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因此,诸穴配合体现了此针刺方法理气解郁的治则,针刺同时配合深呼吸导气法、埋耳针,可以加强舒肝理气、醒神化郁的作用,且耳针留针时间长,可以巩固疗效。此方法操作简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1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