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48969
生物色谱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年第1期
     胡志雄等[21]通过锆基质与磷脂之间强烈的路易斯酸碱作用,制备了锆基质磷脂膜色谱固定相,并使用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该色谱固定相进行了表征;使用与体内环境类似的生理缓冲液体系为流动相,评价了该模拟生物膜色谱固定相预测药物膜渗透性的能力,并采用热力学方法对药物一膜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药物在锆镁磷脂膜色谱中的保留与表观渗透率在预测药物的膜渗透性、跨膜吸收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相关性。Lepont C等[22]运用磷脂膜作为固定性,在反相液相色谱中保留不同的化合物,结果表明,固定化人工膜(immobilized artificial membrane,IAM)柱的保留性能的重现性较差,但是IAM柱和用于胶束电动色谱的固定相的保留特性密切相关,保留在IAM上具有一些类似生物膜吸收的过程,因此提供了一个更合适的用于物理性质评估的方法,有望采用适当的相关模式来评估某些生物在生物膜分配的特性。张然等[23]研究磷脂膜色谱在新药研发早期阶段的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候选药物的淘汰率,提高新药的研发效率。

    陈丙銮等[24]分别观察不同溶剂提取时提取液在固定化脂质体色谱(Immobilized liposome chromatography,ILC)色谱柱上的保留与分离,同时对在ILC色谱柱上保留的槲皮素及芹菜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从ILC色谱柱保留峰的数目和峰面积两方面观察,槲皮素和芹菜素是二至丸中主要的、可在ILC色谱上保留的成分,固定化脂质体色谱有望成为中药及其复方肠吸收成分的初筛选和定量评价方法之一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