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0年第4期
编号:12184451
参悟《脉要精微论》开启整体脉诊学习法门(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年第4期
     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传递是心脏的搏动沿着血管壁传递的结果,主动脉管壁因此有节律地受迫振动,振动沿弹性血管向末梢传播就形成了脉搏。心室射血状态不同,脉搏波波长也不相同,当心室充盈良好、收缩力强而快、半月瓣启闭良好、血管弹性正常时,短时间内大量血液射入主动脉基部,以致血管管径骤增,能形成振幅大、节段长的长波;反之则形成振幅小、节段短的短波。同时心室每搏输出量受心率的影响,脉搏波的波长也必然与心率有一定关系,即心率愈快则波长越短。因此,血管振动节段的粗细长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输出量的大小[1]。同时,脉搏传递的长短还与血管壁的弹性有关,弹性强者则每搏的传输距离较长,弹性弱者则传输的距离较短。如高血压病人的脉象较正常人的脉搏传输距离长。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长是脉搏的每一次搏动传递距离的长和短,而不应该是三部脉形的长与短,这样更具有临床意义,而且也易于与脉的“上、下”澄清其内涵。临床发现长脉之人,思维敏捷清晰,心胸开阔;而短脉之人,或易于情志郁结,或思维愚钝等。

    2.3 上 下

    上、下是指对脉象超出寸、尺的部位的脉动。“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对于《内经》的此段认识,后世医家多湮没在了尺、寸部的浮脉之中,但清代的龙之章给予重新认识,《蠢子医•第一节•医道以运气为主》:“如今脉理出本位,与古大不同。古时脉理只三部,细按三部便知清。今时三部出本位,只看三部便不中。必须上下去推寻,方能病症知分明。”并载有“脉上窜、下流,如此治”一节,对各种病机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关于“上、下”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古人有人认为超出尺、寸部的脉象属长脉范畴,在脉体整体延长的同时,向上或向下超出寸、尺部,向上超出寸部称为“溢脉”;向下超出尺部称为“覆脉”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