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预测疫病引发的思索(1)
(1.湖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08级博士,湖北 武汉 430065;2.山西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通过回顾SARS,寻找癸未年有大疫的历史证据;反观历史上的3次大瘟疫,探寻运气理论的可行性;分析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符合运气理论的推断;结合疾病与季节气候相关性的运气学现代研究。剖析了五运六气学说的局限性及合理性,认为对于运气学说既不能机械推算,也不可主观臆断;既不能盲目夸大其预测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其科学内涵。应遵循生态巨系统的规律,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深入研究,这是最终解开这一医学玄机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运气;疫病;生态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708-03
Ponder over Forcas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 the Doctrine of
, http://www.100md.com
Five Elements Motion and Six Kind of Matrual Factors
ZHANG Weijun1 ,TAO Gongding2
(1.Hubei Lollege of TCM,Wuhan 430065,Hubei,China;
2.Shanxi College of TCM,Taiyan 030024,Shanxi,China)
Abstract:Through reviewing the SARS, seeking historical evidence of infection outbreak; Retrospecting three pandemic plague in history,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motion and six kinds of natural factors; Analysising the 2009 H1N1 influenza outbreak conforming to the deduction of this theory; Combining modern relevance research of season, climate and diseases with this theory; After parsing the limitation and retionality of this theory, considering neither simple deduction nor subjective judgement; Neither overstating its forecasting function, nor denying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t is the final way to expose this medical mystery to follow the rule of ecological giant system, and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ttitude to further study.
, 百拇医药
Key words:five elements motion and six kinds of natural factors; pandemic plague; ecology
收稿日期:2009-11-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3211)
作者简介:
张维骏(1971-),男,山西太原人,讲师、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
通讯作者:陶功定(1955-),男,四川达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
千百年来,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医学水平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以至于上世纪60年代,西医曾骄傲地宣布:“现在该是合上传染病书本的时候了。”可就在到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近20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等原因,新出现的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至少有30种,仅1995年,全世界死于传染病的人数高达1700万人。无论如何,人类无法完全灭绝细菌和病毒,西医与微生物的对抗态度,使他们面临的将是一场无休止且无胜算的生物战[1]。
, http://www.100md.com
针对西医学的步履维艰,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始终谋求和探索与万事万物(包括西医志在灭之而后快的微生物)的共存之道。中医没有把目光聚焦在小小的必须用显微镜或更精密的仪器才能认知的微生物上,而是宏观地从人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与社会的平衡与互动中更深刻地认识疾病,更彻底地治疗疾病。《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正是站在生态大系统的背景下,对疫病流行的时间、地域、病因、病机等规律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从整体的角度阐释了生态环境、人和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2]。
陶功定教授从《黄帝内经》的研究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2]。在大生态医学理论指导下衍生出的生态病因学理论[3],进一步提出了“病毒-环境-宿主”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关系[4],第一次用现代语言来初步阐述了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和伏邪学说以及疾病传变规律。这无疑给我们以信心来深入研究,用玄妙的五运六气理论解释流感乃至其他传染病发生的内涵。
1 回顾SARS(非典) 寻找癸未年有大疫的历史证据
, 百拇医药
对于烈性传染病,目前国人谈之色变且记忆犹新的,当属2003年的“非典”。事实上,它属于中医的温疠范畴,与其他时令性疾病一样,“非典”是宇宙节律性周期变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早在3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已经对瘟疫流行有过预言, “癸未之纪,太阴湿土司天……二之气,大火正,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无论远近都有此难)”即从运气上讲,癸未年(羊年)2003年为中国农历癸未年,这一年五运所属为火运不及,上半年是太阴湿土司天,其中第二步气(从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为少阴君火主气,同时少阴君火为客气,大火当令,火气太过则瘟疫流行,无论远近都有此难。南方气运早至,所以先时发病。到第三步气(从小满-小暑),也就是6-7月间,风热渐起,湿气大盛,此病会渐渐隐匿。如今看来,非典的发展过程简直是在验证此段预言的正确性。很多人在心怀敬畏的同时,也在思索:世界上真的有一种学说能预测疫情、“占卜”未来吗?
对于《内经》中“癸未之纪的易流行大疫”的推断,根据北京中医研究所李维贤教授的研究,按照60年一个周期,从1223-1823年, 600年间,共有10个癸未年,发现7个癸未年出现大疫是有史可查的,大体状况如下。
, 百拇医药
1223年,永、道二州疫《宋史•卷五十二•五行志》。
1523年,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明史•卷二十八•五行志》。
1583年,仪真县大疫,《古今图书集成•卷五百三十三•医部—医术名流列传》。
1643年,二月至九月、京师大疫、传染甚剧《明史•卷二十八•五行志》。
1703年,春,灵州、琼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巨野大疫、东昌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卷四十•灾异志》。
1763年,嘉兴、湖州、松江、太仓、苏州诸州府,月内小儿,有口噤不乳,两腮肿硬,名谓螳螂子。第二年,“益都天花流行”(唐千顷《大生要旨》卷五)。, 百拇医药(张维骏1 ,陶功定2)
摘 要:通过回顾SARS,寻找癸未年有大疫的历史证据;反观历史上的3次大瘟疫,探寻运气理论的可行性;分析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符合运气理论的推断;结合疾病与季节气候相关性的运气学现代研究。剖析了五运六气学说的局限性及合理性,认为对于运气学说既不能机械推算,也不可主观臆断;既不能盲目夸大其预测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其科学内涵。应遵循生态巨系统的规律,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深入研究,这是最终解开这一医学玄机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运气;疫病;生态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708-03
Ponder over Forcas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 the Doctrine of
, http://www.100md.com
Five Elements Motion and Six Kind of Matrual Factors
ZHANG Weijun1 ,TAO Gongding2
(1.Hubei Lollege of TCM,Wuhan 430065,Hubei,China;
2.Shanxi College of TCM,Taiyan 030024,Shanxi,China)
Abstract:Through reviewing the SARS, seeking historical evidence of infection outbreak; Retrospecting three pandemic plague in history,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motion and six kinds of natural factors; Analysising the 2009 H1N1 influenza outbreak conforming to the deduction of this theory; Combining modern relevance research of season, climate and diseases with this theory; After parsing the limitation and retionality of this theory, considering neither simple deduction nor subjective judgement; Neither overstating its forecasting function, nor denying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t is the final way to expose this medical mystery to follow the rule of ecological giant system, and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ttitude to further study.
, 百拇医药
Key words:five elements motion and six kinds of natural factors; pandemic plague; ecology
收稿日期:2009-11-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3211)
作者简介:
张维骏(1971-),男,山西太原人,讲师、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
通讯作者:陶功定(1955-),男,四川达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
千百年来,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医学水平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以至于上世纪60年代,西医曾骄傲地宣布:“现在该是合上传染病书本的时候了。”可就在到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近20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等原因,新出现的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至少有30种,仅1995年,全世界死于传染病的人数高达1700万人。无论如何,人类无法完全灭绝细菌和病毒,西医与微生物的对抗态度,使他们面临的将是一场无休止且无胜算的生物战[1]。
, http://www.100md.com
针对西医学的步履维艰,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始终谋求和探索与万事万物(包括西医志在灭之而后快的微生物)的共存之道。中医没有把目光聚焦在小小的必须用显微镜或更精密的仪器才能认知的微生物上,而是宏观地从人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与社会的平衡与互动中更深刻地认识疾病,更彻底地治疗疾病。《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正是站在生态大系统的背景下,对疫病流行的时间、地域、病因、病机等规律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从整体的角度阐释了生态环境、人和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2]。
陶功定教授从《黄帝内经》的研究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2]。在大生态医学理论指导下衍生出的生态病因学理论[3],进一步提出了“病毒-环境-宿主”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关系[4],第一次用现代语言来初步阐述了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和伏邪学说以及疾病传变规律。这无疑给我们以信心来深入研究,用玄妙的五运六气理论解释流感乃至其他传染病发生的内涵。
1 回顾SARS(非典) 寻找癸未年有大疫的历史证据
, 百拇医药
对于烈性传染病,目前国人谈之色变且记忆犹新的,当属2003年的“非典”。事实上,它属于中医的温疠范畴,与其他时令性疾病一样,“非典”是宇宙节律性周期变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早在3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已经对瘟疫流行有过预言, “癸未之纪,太阴湿土司天……二之气,大火正,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无论远近都有此难)”即从运气上讲,癸未年(羊年)2003年为中国农历癸未年,这一年五运所属为火运不及,上半年是太阴湿土司天,其中第二步气(从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为少阴君火主气,同时少阴君火为客气,大火当令,火气太过则瘟疫流行,无论远近都有此难。南方气运早至,所以先时发病。到第三步气(从小满-小暑),也就是6-7月间,风热渐起,湿气大盛,此病会渐渐隐匿。如今看来,非典的发展过程简直是在验证此段预言的正确性。很多人在心怀敬畏的同时,也在思索:世界上真的有一种学说能预测疫情、“占卜”未来吗?
对于《内经》中“癸未之纪的易流行大疫”的推断,根据北京中医研究所李维贤教授的研究,按照60年一个周期,从1223-1823年, 600年间,共有10个癸未年,发现7个癸未年出现大疫是有史可查的,大体状况如下。
, 百拇医药
1223年,永、道二州疫《宋史•卷五十二•五行志》。
1523年,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明史•卷二十八•五行志》。
1583年,仪真县大疫,《古今图书集成•卷五百三十三•医部—医术名流列传》。
1643年,二月至九月、京师大疫、传染甚剧《明史•卷二十八•五行志》。
1703年,春,灵州、琼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巨野大疫、东昌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卷四十•灾异志》。
1763年,嘉兴、湖州、松江、太仓、苏州诸州府,月内小儿,有口噤不乳,两腮肿硬,名谓螳螂子。第二年,“益都天花流行”(唐千顷《大生要旨》卷五)。, 百拇医药(张维骏1 ,陶功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