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增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2)
第1页 |
参见附件。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数据作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用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进行分析,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用非参数检验。方差齐同时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比较组间差异性,方差不齐时用Games-Howell比较组间差异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大鼠结肠黏膜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正常组:结肠黏膜上皮完整,结肠肠腺排列整齐规则,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可见黏膜、黏膜下层缺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黏膜下层充血水肿,腺体破坏或消失,溃疡形成,可见隐窝脓肿。艾灸后,与模型组比较,结肠结构明显改善。肠腺排列较规则,溃疡表面由新生的上皮细胞覆盖,或肠壁溃疡由新生的肉芽组织代替,炎性细胞浸润和黏膜下水肿减轻。艾灸A、B、C组中,艾灸B组改善最明显。
2.2 穴区HSP72免疫组化结果
见插页Ⅰ图1。由图1可见,正常组,UC模型组,艾灸A、B、C组,HSP72均主要表达于皮肤表皮,尤其是棘层和角质层,胞浆和胞膜阳性表达。模型组HSP72表达较正常组降低;艾灸后,与模型组比较,不同灸量灸组间HSP72表达不同程度增强。
表1 穴区HSP72表达
组别n阳性目标总面积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
正常组824 524.03±7 392.9517 856.08±6 203.10
模型组815 325.33±7 903.48*10 552.04±6 357.39
艾灸A组830 601.47±5 038.65△△18 573.54±5 793.22
艾灸B组8 43 724.14±18 967.40*△△ 29 755.10±13 249.02**△△★
艾灸C组8 28 630.83±15 766.0415 041.08±7 184.50※※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艾灸A组比较:★P<0.05;与艾灸B组比较:※※P<0.01。
2.2.1 HSP72阳性目标总面积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SP72阳性目标总面积显著减少,P<0.05。艾灸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HSP72阳性目标总面积呈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艾灸A组和艾灸B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2 HSP72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SP72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降低。艾灸后,与模型组比较,HSP72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呈不同程度增强。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艾灸B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灸量艾灸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B组与艾灸A组比较P<0.05,艾灸C组与艾灸B组比较P<0.01。见表1。
2.3 穴区IL-6免疫组化结果
见插页Ⅰ图2。由图2可见,正常组,UC模型组,艾灸A、B、C组,IL-6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胞浆,皮脂腺基底部未分化细胞亦表达。模型组IL-6表达较正常组降低;艾灸后,与模型组比较,不同灸量灸组间IL-6表达不同程度增强。
2.3.1 IL-6阳性目标总面积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6阳性目标总面积显著减少,P<0.01。艾灸后,与模型组比较,各艾灸组IL-6阳性目标总面积均呈不同程度显著增加,P<0.01,且艾灸A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艾灸B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不同灸量艾灸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C组与艾灸A组比较,P<0.01;艾灸C组与艾灸B组比较,P<0.05。见表2。
表2 穴区IL-6表达
组别n阳性目标总面积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
正常组84 471.16±1 125.07 3 711.29±1 185.39
模型组82 565.18±768.56**2 369.34±674.53
艾灸A组85 881.96±642.38**△△5 692.30±772.08*△△
艾灸B组8 6 153.16±1 996.41*△△ 5 490.13±2 035.01△△
艾灸C组8 4 403.23±1 649.08△△★★※ 4 112.92±1 802.01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艾灸A组比较:★★P<0.01;与艾灸B组比较:※P<0.05。
2.3.2 IL-6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6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降低。艾灸后,IL-6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呈不同程度增强,其中,艾灸A组、艾灸B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艾灸A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见表2。
3 讨 论
艾灸是将艾直接或间接置于机体穴位上,通过艾绒的燃烧,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艾灸是传统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针灸疗法的一部分。由于艾绒的燃烧,艾灸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刺激穴位局部。HSPs对热敏感,热刺激后(42℃以上)HSPs表达增强[21-22]。Maytin[23]报道热应激能在转录水平诱导来自小鼠皮肤的角质化细胞中HSP 72, HSP 78, HSP 90的表达。Trautinger等[24]证实热疗(42℃,4h)可导致正常和异常皮肤中HSP72表达的增强。本研究中,正常组,UC模型组,艾灸A、B、C组,HSP72均主要表达于皮肤表皮,尤其是棘层和角质层,胞浆和胞膜阳性表达,与前期研究相似[24-25]。同时,笔者观察到HSP72也少量表达于汗腺和皮脂腺的胞浆和胞膜。艾灸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穴区HSP72阳性目标总面积、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呈不同程度增加,且艾灸B组与模型组比较,HSP72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艾灸可调节穴区HSP72表达。HSPs是免疫原性蛋白,应激状态下表达增强的HSPs暴露其隐藏的抗原决定簇,启动和维持自身免疫反应。同时,HSP激活的固有免疫可加强甚至主宰此HSP蛋白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6]。固有免疫系统、巨噬细胞、树状突细胞和NK细胞的标记物通过识别细胞中作为危险信号的HSP70家族(如HSP72等) 的特殊C末端结构,参与监视功能异常的细胞[27]。因此,艾灸可通过增强HSP72的表达调节穴区的免疫状态。不同的灸量,对HSP72表达具有不同影响,显示不同的灸量可能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各艾灸组中,艾灸B组HSP72阳性目标总面积与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升高最明显,且在HSP72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表达方面,艾灸B组与艾灸A组、艾灸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2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