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虚致阴黄证之病机与证治探析(2)
2 肝气(阳)虚致阴黄的理论与临床依据肝体阴用阳,主血又主气;用阳者肝主疏泄,疏通血脉,宣泄气机;其中“主疏泄”包含3个方面的功能——调节气机升降;调节情志;调节胆汁排泄。肝主疏泄与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密切相关:肝属木,且“土得木而达”,“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说明消化吸收需要肝气的资助,食物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精微,通过肝脏的疏泄作用而敷布它脏。同时,“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借肝之余气,从入于胆”。若肝疏泄功能不足,既可导致胆汁化生不足,也可导致胆汁排入胆囊无力,从而出现胆汁郁遏的目黄、口苦、腹胀、胁痛的黄疸病症,在《圣济总录•胆虚》有“治胆气不足,常多恐惧,头眩痿厥,四肢不利,僵仆目黄,中正汤方”的记载,此胆气不足之症实际上是与肝气虚相伴而生,这也是肝(胆)气虚导致黄疸的记载。肝阳虚,寒凝、湿阻、气滞、血瘀,继而胆汁淤积,是导致阴黄的另一个原因,《景岳全书》所述“气属阳而虚,则寒从中生,寒生则湿气留之”,《张氏医通•杂门》则进一步指出“阴疸则真阳衰微不振,一任湿热与浊气,败血团聚不散”。肝气(阳)虚导致阴黄的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肝气虚,继而胆气不足,胆汁排泄无力,积滞外溢导致黄疸外;肝气(阳)虚,脾阳不振,运化无力,也可导致胆汁积滞导致阴黄;肝阳虚,寒湿内生,气滞血瘀,胆液困阻,外溢于肌肤而发为阴黄。现代研究表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肝病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降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肝病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A/G比值较健康人、非肝病组显著降低,提示肝脏有实质性病理损害,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降低[4]。肝气虚患者肝重减轻[5] ,可能与肝气虚证患者肝细胞再生能力下降,肝细胞数减少有关。《灵枢•天年》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现代医学认为成年男女随年龄的增加,肝重、肝血供、肝细胞数、肝蛋白合成功能均减退,提示肝气虚与肝脏的功能减退有直接的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