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992782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藏象学基础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沈建法 刘庆宪
第1页

    参见附件(1831KB,3页)。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未明,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WHO归之为现代难治病。病变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为主要特征,以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内经》称之“赤沃”、“肠僻”、“鹜塘”,《难经》称“大瘕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谓“下利”,《诸病源候论》将“泄泻”与“痢疾”分开,也有归之为“滞下”、“肠风”、“脏毒”等。根据疾病症状分析,应属“痢疾”中“休息痢”(慢性复发型)或“久痢”(慢性持续型)的范畴,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或处于缓解期,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多,粪质清稀,应属“泄泻”范畴。本文试图从脾肾肺肝各脏阐述溃疡性结肠炎与之发生学关系。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31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