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170488
《针灸资生经》灸法特点浅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年第3期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所在,也是针灸推拿及其他外治法施术的部位。多数腧穴宜针宜灸,可根据病情选择运用,但也有宜灸不宜针、宜少灸及禁灸穴。如卷一中提到“神庭一穴……惟宜灸七壮,止三七壮。禁针,针即发狂。”又神阙“当脐中。灸百壮,禁针。”书中言及宜灸不宜针的腧穴有神庭、囟会(8岁以下)、脑户、督俞、膻中、水分、神阙、气冲、三阳络、承筋。某些危险部位不宜针刺的腧穴,如囟会、神阙,即可以灸代针。通常施灸七壮,止七七壮,然有些腧穴若需要则宜灸百壮以上,如关元“灸百壮,止三百壮。”上脘“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书中言及可灸百壮以上腧穴有肩髃、肺俞、魄户、膏肓俞、上脘、中脘、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足三里。归纳这些腧穴,多半是脏腑俞募及具有强壮功能的穴位。而有些腧穴则宜少灸,如上星“若频灸,即拔气上,令目不明。”百会“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大杼“要非大急,不必灸。”书中言及宜少灸的腧穴有上星、百会、脑户、大杼、心俞、白环俞、少海。另外,四肢末端穴也宜少灸,如少泽“灸一壮,针一分。”关冲“针一分,灸一壮。”最后就是禁灸穴了,如丝竹空“禁灸,使人目小,令目无所见。”人迎“禁灸,灸之不幸伤人。”渊液“禁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肿蚀马疡,内渍者死。”膝眼“禁灸。有人膝肿甚,人为救此穴,遂之不救。盖犯其所禁也。”书中言及禁灸的腧穴有承光、眉冲、素髎、攒竹、睛明、迎香、丝竹空、头维、下关、前关(即太阳)、风府、哑门、脊中、天牖、人迎、乳中、渊液、鸠尾、经渠、天府、地五会、阳关(膝)、伏兔、膝眼。大凡头面部、重要脏器附近、关节周围的腧穴应慎用灸法。此外,石门穴“灸之绝孕。要之,妇人不必针灸此穴。”这些记载对当今临床运用灸法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当然也不必照搬,如书中提到百会穴宜少灸,但目前临床运用压灸百会穴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及颈性眩晕则多达数十壮[2]。我们应当尊古而不泥古,认真加以分析、总结,继承并发扬光大。
, http://www.100md.com
    2 取穴精简 注重压痛

    该书所列病证灸方用穴精简, 大部分灸方只取一穴施灸,使用两个以上穴位者,为数不多。如治疗骨蒸取四花穴,阴茎疼取行间,便血取命门,不卧取关元,牙疼取外关,鼻塞不利取囟会,咽喉肿痛取尺泽,面肿取水分,伤寒无汗取孔最,乳肿痛取膻中,难产取至阴,等等,都是单穴施灸。由于用穴精简, 故施术方便, 有利于普及。书中对有些腧穴详细描述了取穴方法,方便病人自灸。如“凡灸肾俞者,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子当背脊骨上量之,知是与脐平也。然后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则是肾俞穴也。”又如“ 灸风劳发背痈疽, 用麻绳一条腊过, 从手中指第二节量至心坎骨截断(须伸直臂), 折过,自前项下取中, 缠至后心相对令齐。闭口量两吻阔狭,以此为则, 对灸七壮。”书中多次记载由医者点穴, 患者自己据穴施灸的病例。如卷五“ 屡有人腰背伛偻,来觅点灸, 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 令归灸即愈。”

    压痛往往是疾病病理变化的表现,该书重视压痛穴的应用,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如“是足之不能行,盖肾有病也,当灸肾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酸痛,即是收病处,灸之无不效也。”“ 人来觅灸痈疾, 必为之按风池穴, 皆应手酸疼, 使灸之而愈。”“足踝以上病,宜灸三阴交、绝骨、昆仑;足踝以下病,宜灸照海、申脉。然须按其穴,酸疼处灸之,方效。”强调压痛穴施灸重要性可见一斑。
, 百拇医药
    3 按序施灸 重视灸感

    《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下,次后从头向右而下,先上后下。”该书多处言及“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的施灸原则。如“凡脚气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犊鼻,次膝两眼,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绝骨。”“百会、曲鬓、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共十三穴,灸风中脏,……此将中脏之候。不问风与气, 但依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此外,还有提出一些特定的施灸顺序。对于突然起病或急需控制症状者, 多用诸火齐下之法, 如“卒狂言鬼语, 以甑带急合缚两手大指, 便灸左右肋下对屈肋头, 两处火俱起, 各七壮。”“ 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 言语謇涩, 半身不遂。宜七处齐下火,各三壮。风在左灸右,右灸左。百会、耳前发际、肩井、风市、三里、绝骨、曲池七穴,神效不能具录,依法灸无不愈。”“黄帝疗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灸第二椎、第五椎上,各十壮,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立瘥。”“张仲文疗腰重痛不可转, 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不可屈伸, 灸曲月秋两纹头, 左右脚四处, 各三壮。每灸一脚, 二火齐下,烧才到肉初觉痛,便用二人两边齐吹至火灭。”有些则明确指出了施灸穴位的先后,认为下火先后影响病邪的出路。如治中风失语, 强调先灸天窗, 再灸百会, 再灸天窗,“若发先灸百会, 则风气不得泄, 内攻五脏, 喜闭伏, 仍失音也。” 还有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 认为下火先后应顾及季节交变对人体的影响。如治疗小儿龟胸, “灸两乳前各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春夏从下灸上, 秋冬从上灸下, 若不依此法灸, 十不愈一二。”古人这些关于施灸顺序的经验,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该书对灸感现象也有详尽的描述,如“辛帅旧患伤寒,方愈食青梅,既而牙疼甚。有道人为之灸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灸三壮。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疼止。”该书作者还记述了亲身感受,“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此外,还有根据灸感预测预后,如“阴毒沉困,药饵难为工。但灸脐中三百壮,艾如半枣。手足不暖,不可治也。”可见当时对灸疗感应与治疗效果的密切关系相当重视。这对我们今天研究灸疗,如何提高临床灸疗效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灸法众多 灸药并用

    该书是集古代著名灸疗处方最多的灸疗专著之一。其著名灸疗法有四花穴灸、灸劳法、灸发背法、隔盐灸、隔蒜灸、隔姜灸、隔泥灸、隔艾蒿灸、巴豆饼灸、附子饼灸、艾条灸、扁鹊灸法、曹氏灸法、灸痔法、灸肠风法、膏肓俞灸法、秦承祖灸鬼邪法、仓公法、孙真人脚气八穴灸、骑竹马灸法、灸阴毒伤寒法、灸结胸伤寒法、小儿雀目灸、小儿胎疝灸、神阙防老灸、苇筒灸、葱熨法、黄帝疗鬼邪的唇里穴灸等。并首次记载用天灸法治疗疟疾,“乡居人用旱莲草推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钱压之,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这些汇集的灸法对中医灸疗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现代扩大灸疗范围也有启迪作用。

    灸疗、药物各有所长,不可偏废,该书灸药并用的论述较多。如“有一兵患小肠气,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纹五壮,略效而再发,恐壮数未多也。予以镇灵丹十粒与之,令早晚服五粒而愈。灸固捷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有妇人夜多魇,盖因少年侍亲疾,用心所致也。后服定志元,遂不常魇。灸固不可废,药亦不可不服也。”“凡脚气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服散而不灸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后更发动,觉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必以毒药攻其内,伐其根也。又以火艾灼其外,宣其毒也。法尽于此矣。痈疽始作,灼艾,服大黄等药,无不愈者。”可见灸药并用的重要性,对我们临床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百拇医药(齐丽珍,马晓芃,洪珏)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