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38750
不同材质针灸针温针灸的温度特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程珂 魏建子 沈雪勇
第1页
第9页

    参见附件(5593KB,10页)。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试环境

    室温23℃~25℃,湿度:40%~70%。

    1.2 试验器材

    UT-325数字式测温仪,UT-T01 K型点式热电偶,温度测量范围:-40℃~1000℃。

    金质针、银质针(苏州医疗用品厂华佗牌,分别含金量75%,含银量85%)、不锈钢针(吴江市神力医疗卫生材料有限公司)各十枚,规格均为:0.35mm×40mm。清艾段(南阳汉医艾绒有限责任公司),直径1.8cm,用电子天平称重,修剪成1.2g(高约1cm)和1.5g(高约1.3cm)两种。

    1.3 试验对象

    选择男性和女性健康受试者各5例,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60岁之间健康人;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告知受试者试验内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同意参与试验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试验分组

    10例受试者均接受以下4种温针灸试验:不锈钢针1.5g艾,金针1.5g艾,银针1.2g艾和银针1.5g艾,共可得4组数据。

    1.5 问卷设计

    4种温针灸结束后,请受试者填写问卷,对每种温针灸,问卷内容包括:(1)受试者对温针灸的舒适度评价:0不舒适不能忍受,1不舒适可以忍受,2没感觉,3比较舒适,4非常舒适。(2)受试者感受到的热度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受试者在一条10cm的线段上对其在针灸过程中感受到的热度从0(不热)到10cm(非常烫)中进行标注。(3)临床中,如必要,对温针灸的接受度:是或否。(4)对针灸后表面轻度灼伤或起泡的接受度:是或否。

    1.6 试验步骤

    医者选取足三里穴(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采用管针进针,将针灸针(0.35mm×40mm)刺入皮肤25mm,露出15mm针体。经提插捻转得气后,将称量好的艾段套上针柄,使针柄顶端与艾段顶部相平。

    将UT-325测温仪与电脑相连接,设置每5s记录一次温度,将测温探头放在与皮肤接触处的针体上,电脑开始记录。

    点燃艾段。艾段燃烧过程中陆续记录受试者初始感觉到烫的温度(初始热痛阈),感觉到很烫的温度(二次热痛阈),感觉到烫得不能忍受的温度(耐热痛阈),在受试者能耐受的前提下让受试者尽量完成灸疗全程,若受试者不愿再耐受,则出针停止实验。

    当艾段燃烧完毕,测得温度在34℃~35℃、波动1min左右则停止温度测试。

    记录温针灸过程中、温针灸结束3min内、温针灸后1天内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四种温针灸结束后,请受试者填写问卷。

    1.7 数据分析

    对各受试者的初始热痛阈,男女间的差异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如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使用秩和检验。因同一受试者左右足三里穴分别会接受两次温针灸,因此取同一受试者同侧穴的2次温针灸的平均初始热痛阈进行左右穴之间的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

    各时间点四种温针灸针与皮肤接触处针体的温度和各组受试者感受到的热度评分都用±s表示,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各时间点(每半分钟取一时间点)各组温度和各组热度评分进行正态检验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如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ost Hoc选择LSD法;如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进行非参数分析(K independent sample检验),两两比较采用秩变换分析,对求出的秩次进行方差分析和Post Hoc检验(LSD法)。

    对各组受试者对不同温针灸的舒适度评价采用秩和检验(K independent sample检验),选择Kruskal-Wallis H法。两两比较采用秩变换分析,对求出的秩次进行方差分析和Post Hoc检验(LSD法)。

    对各组受试者不同温针灸后的不良反应和受试者对不同温针灸的接受度,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试验共纳入健康受试者10例,男女各5例。男性受试者年龄(26.60±1.14)岁,女性受试者年龄(25.20±1.79)岁,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1.476,P0.178)。

    纳入的10例受试者均完成4种温针灸,无受试者因不能耐受而中断试验。受试者均描述,温针灸过程中烫(热痛)的感觉不是持续的,而是像波浪样的起伏出现,因此所有受试者都耐受并完成整个温针灸过程。温针灸过程中,受试者开始感觉到烫的温度(初始热痛阈)男性为(42.43±1.76)℃(n19),女性为(43.22±1.92)℃(n18),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t -1.304,P0.201),左右穴间也无显著性差异(t -1.373,P0.175)。受试者初始热痛出现后很快消失,随后出现第二次热痛,二次热痛阈的温度为(47.68±3.15)℃。有3例受试者(均为女性)在银针温针灸过程中感觉到烫得不能忍受,其首次感觉不能忍受的温度为(48.77±0.95)℃。4种温针灸中,两种银针灸最高温分别达(52.6±5.53)℃和(55.54±6.33)℃。在温针灸后半期温度回落过程中,即使温度高于初始及二次热痛阈,受试者均少报告热痛感。

    2.1 不同温针灸的温度-时间曲线

    因每种温针灸在每个受试者穴位燃烧的时程各不相同,因此,本研究只比较10例受试者均有温度数据的时间点。当温针灸后期同一时间点任一组样本量小于10时,则不进行方差分析。四种温针灸针与皮肤接触处针体的温度-时间曲线见图1。

    4种温针灸针与皮肤接触处针体的平均最高温度及时间点如表1所示。如设定初始热痛阈为42℃,则4种温针灸高于初始热痛阈的持续时间的见表1。

    表1 不同温针灸达到的最高温度和时

    间点 及高于42℃的持续时间

    因每隔5s的温度数据过多,而篇幅有限,因此表2中只列出每隔30s的温度数据。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表明,0s、600s、630s时刻的温度非正态分布,0s、390s、540s、570s、600s时刻的温度方差不齐,因此这几个时刻的数据改用非参数统计。统计结果显示,点燃艾段燃烧前(即0min)各温针灸温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锈钢针和金针在330s~630s(5.5min~10.5min)温度有显著性差异,金针温针灸显著高于不锈钢针(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593KB,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