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138868
《黄帝内经》血脉理论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年第4期
     摘 要:《黄帝内经》血脉的命名取象于自然界水道派系的水脉,并有血管、血络和异常的瘀血等不同含义。生理上血脉和利是人体健康的标志,血脉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心-血-脉的整体系统。病理上由于外感寒邪、内伤七情和五味偏嗜的影响,引起血脉不行、血脉凝结、血脉闭塞等血脉失和状态,可以导致脉痹、脉痿、脉风、脉胀、脉偏痛、脉癫疾等多种病变,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黄帝内经;血脉;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911-02

    收稿日期:2010-11-10

    作者简介:于世杰(1954-),男,辽宁庄河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消化内科医疗及科研。
, http://www.100md.com
    血脉是一个涵盖气血经络的整体系统,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血与脉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医学血脉理论。早在《黄帝内经》对血脉的含义、血脉的关系、血脉的生理、血脉的病理及相关血脉病变有着较详细的论述,对后世及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产生了较大影响。

    1 《黄帝内经》中血脉含义

    “脉”有“脉”、“脈”、“衇”等几种写法。《说文》曰“衇,血理分衺形体者,从派从血。”从字源学来看,“派”是“水道”的分支,“脉”是“血道”的分支,古人认为人体的血道就好比是自然界的水道。《脉书·六痛》记述“血者濡也,脉者渎也。”即血液有濡养人体的作用,脉是人体流通气血的水道。血、脉功能的正常,是机体各项功能正常的保证。正因为血、脉息息相关的特殊性,二者通常并称,血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41次,这其中《素问·平人气象论》有“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的记载,在此段论述中,应断句为“泄而脱血(而)脉实”,不难看出,此处血脉不是连在一起的复合词。这样血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实际出现40次,其含义可以概括为:①指血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为奇恒之腑,心所主;②指血络,或称络脉;③代指血脉中“宛陈”,或称恶血、瘀血。
, 百拇医药
    1.1 指血管

    血脉,或称脉,是运行血液的通道,即血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意思是“脉”为承载血液运行的道路,脉与血是不能分割的。在《黄帝内经》中,言及“血脉”,大多数是指血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为奇恒之腑,心所主。如:《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心藏血脉之气。”说明心与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血者濡也”、“脉者渎也”、“心主血脉”,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于全身的心-血-脉系统。

    1.2 指血络

    在《黄帝内经》中,脉的含义还未完全从经络系统脱离开来,所以脉除了指血脉外,尚指“经脉”(包括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灵枢·血络论》篇以“血络”命名,着重论述了针刺瘀血的脉络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该篇记载:“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是形容脉络中邪气充盛时血络的表现。通过观察血络的反映于外的颜色变化,还可判断病证。如《灵枢·邪客》:“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灵枢·论疾诊尺》说:“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这里的血脉都是指血络而言。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有大量刺血络出血的疗法——刺血络法。如:《素问·缪刺论》:“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灵枢·五邪》:“邪在肝,……取血脉以散恶血。”;《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这种刺血络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而这里所指的“血络”,实际就是现在所指的浅静脉或毛细血管,仍然没有脱离血管的含义。
, http://www.100md.com
    1.3 代指恶血

    正是上述所说的刺血络疗法的兴盛,在《黄帝内经》中,有多处以“血脉”代指血脉中的“宛陈”,或称恶血,即现在所说的瘀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里“去其血脉”,实际上是指祛除血脉中瘀血而言。《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宛陈”指恶血或瘀血,“去血脉”就是指刺血法。另外,在《灵枢·终始》、《灵枢·五乱》等篇均有“去血脉”的记载。

    2 《黄帝内经》中血脉生理功能

    在心-血-脉系统中,血脉一词常常并提,指的是由血和脉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系者机体的生命活动。

    2.1 脉的生理功能

    脉为血府,说明脉道是容纳血液的器官;《灵枢·经脉》说:“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指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重要条件;《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除了脉道通畅是气血流行的必要条件外,脉还有约束和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令其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的重要作用。另外,《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在脉中化以为血,说明脉在血液的生成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 百拇医药
    2.2 血的生理功能

    血具有“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作用,概括为“血主濡之”(《难经·十二难》)。正是血的濡养作用,维系者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外,血液作为“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还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

    2.3 血脉的生理功能

    《灵枢·痈疽》曰:“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血和脉相互协调,循环于周身,共同维系着机体的生命活动。可以说血脉是人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人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如《灵枢·九针论》所说:“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脉和利是机体健康的具体体现,如《灵枢·通天》说:“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反过来血脉和利也是维系健康、以达长寿的重要前提,《灵枢·天年》说:“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故能长久。”
, 百拇医药
    3 《黄帝内经》中血脉病理表现

    如前所述,贵在和利,如果失其调和,则百病生矣。血脉失和可以表现为:血脉不行(《灵枢·五变》)、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血脉凝涩(《灵枢·百病始生》)、血脉凝结(《灵枢·刺节真邪》)、血脉闭塞(《灵枢·终始》)等病理改变,最终影响气血运行而致诸疾。

    3.1 血脉失和的外因

    寒邪是导致血脉凝泣的主要原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述“血脉凝泣”的主要原因是“太阳之胜”,即运气学说中太阳寒水之气为胜气,寒性收引,所以血脉因寒而导致凝泣。《灵枢·百病始生》中所说“血脉凝涩”也是因寒而发,由于寒气从足厥逆上行,胫寒导致血脉凝涩,最终导致寒邪入腹生积。同样在《灵枢·刺节真邪》中也有因寒导致“血脉凝结”的记载。可见寒邪是血脉失和的主要外因。

    3.2 血脉失和的内因

    在《灵枢·五变》中记载了“消瘅”的成因,消瘅即消渴,其形成的一个主要病理过程是“血脉不行”。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这里“血脉不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怒而气逆,血随气上,积留胸中,使皮肤肌肉充胀,导致血脉通行不利。这其中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的观点颇有吻合。, http://www.100md.com(于世杰 于文达 杜韬 张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