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179192
畲医诊疗方法与病名概述(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年第1期
     2.3.3 验痧筋 既是诊断又是治疗方法。患者肘窝或肘窝表浅静脉红紫色或深青色者为痧筋。医者以手掌指拍击使静脉充盈,或出现红紫瘀斑,用银针放血色黑粘滞者为痧症。痧筋色浅为痧在气分;痧筋隐约为痧入血分;痧筋沉伏为痧毒攻脏重症。

    2.3.4 查痧点 用灯心草或草纸醮茶油燃照,于患者额前、耳后、颈侧、胸前、腹壁、肘窝、腋窝处寻找皮下如蚊叮红痧点。

    2.3.5 食生芋 生芋头刮去粗皮,正常人味觉敏感入口觉麻涩,而痧症咀嚼味同甘薯。

    2.3.6 痧脉 畲医认为痧症脉象,头痛壮热者脉应洪实,但痧者反微迟;厥冷不语者脉应沉细,痧症者脉反滑数等。

    2.4 妇科

    畲医妇科除了用望、闻、摸外,尤重于问诊。畲医大多有“宁治十男不治一女”的思想,认为妇科病比男性病更复杂,同时女性有爱面子的心理,害怕讲出自己的讳疾,惹人耻笑,故不易诊断,所以要强调问诊,问诊主要问经、带。经量多色淡为气亏、色红或紫红为血热;量多色紫黑或夹有块为血淤;量少色淡伴小腹冷痛、畏寒肢冷为血寒,量少色淡面色萎黄为血虚,伴腰酸头晕为肾虚,伴气短便溏为脾虚,伴小腹胀痛拘按为血虚,伴带多粘腻多为痰湿。带量多色黄异味为湿热。
, http://www.100md.com
    3 畲医对疾病的命名与分类

    畲医对疾病的命名和分类,有其特殊的命名和分类法。主要按疾病的性质、发病的时间、发病时的症状、形态、声音、体征、病变部位或互为结合来分门别类和命名,可以用风、寒、气、血、杂症五大类来概括。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但多数已不能一一列举病名,仅个别可以说全病名。

    3.1 风症

    为人体感受外来风邪和内虚生风所表现的症状和体症。风症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重者肢体频发抽动、意识不清,或半身不遂,肢节麻木。畲医将风症分为内风和外风、小儿也有72种风症。

    3.1.1 内风

    由肝脾二神失宰所致。主要表现症状和体症为头昏、意识不清、肢体频发抽动、半身不遂,肢节麻木。可分为72种,男妇皆有。主要指脑出血、脑梗塞、青光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癫痫和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多属之。
, 百拇医药
    (1)按发病时抽搐姿势不同可命名为鸡爪风、撒手风、看地风、弯弓风、倒地风等;

    (2)按兼症不同分为水泻风、黑沙风、肝痛风、夜啼风、呕逆风、肝胀风、潮热风、昏迷风、发冷风、迷魂风等;(3)按发病时的声音不同命名为羊风、马风、鹦鹉风、猪母风、乳吼风、狂言风等;

    (4)以动物命名的有老鸦风、鹊惊风、蛇风、羊癫风、癫猪风、路鸟子邪风、鱼口风、马蹄风、鲫鱼风、螺蛳风、蛇惊风、乌沙风等。

    此外还有寒风、五鬼风、散惊风、乌缩风、虎口风、内吊风、天吊风、缩沙风等等。

    3.1.2 外风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外风畲医称云斑、出云、四弯风、土风疮、风热疮、面游风、白驳风等。主要指皮肤疾病。其中云斑相当于荨麻疹、皮疹,根据症状不同又可命名为如米云、红云、纱云、雷云、钱云、猪母云、火云、朱云等。
, http://www.100md.com
    广义之外风为现代畲医之认识,属人体感受外风之邪或外风夹杂寒、湿、热、毒、痧等邪气所致的病症,如头风、风痛、风湿、风寒、风水、风热、风毒、风痧、风疳等,主要指感冒、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风湿痹、风心病等。

    3.1.3 小儿风症

    畲医认为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几腠理不密,更易感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弱,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

    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1)阳风:嘻笑风、项直(强)风、蛇舌风、天丑风、太阴风。太阳风、上脑风、中脑风、下脑风、五软风、黄疸风、热肝风、惊哭风、塔头风、红皮风、胀血风、急性风、吐酸风、最慢风、前天脐风、急惊风、吹气风、凹脑风、凸脑风。
, 百拇医药
    (2)阴风:疳积风、血痛风、骨痛风、血筋风、摆肾风、反腥风、痰肺风、擂头风、全身不遂风、锁喉风、噤口风、慢性风、慢胀风、慢脾风、斑毒风、香酸风、迷气风、神法风、摆接风、痿则肉风、嗳气风、吐血风、吞血风、钱毒风。

    (3)半阴半阳风:单蛇出洞风、双蛇出洞风、牛鼻风、地丑风、日丑风、皮痛风、心风、锁肚风、半身不遂风、单卫风、双卫风、黄皮风、迷心风、祛痛皮风、砂惊风、痹麻风、迷痰风、胎毒风、慢惊风、痞血风、麻木风、肾重风、肺重风、胞皮风。

    另外还有脐风、赤游风。慢窍风、法钱风等,不在72种风证之中,患者临床表现象现代医学的“流脑”、“乙脑”等脑髓病变者,畲医也认为属“风证”,也用治疗风证的中草药治疗,但剂量较大,临床上也有疗效。

    3.2 寒证

    畲医认为,寒证由于人体六神中的肝神、肾神失养,精气亏虚,不能温煦肢体脏府,或畲民长期居住潮湿坐卧湿地,气候过于寒冷,或遇深山厉气,人体感受寒邪所致。
, 百拇医药
    寒症的主要表现为肝肾二神主宰功能衰退的症状。或寒多热少、神疲、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面色晃白、肢体寒颤;或纳谷不消,腹胀肠鸣,肾腰不适,四肢发凉,或头昏、头痛、遗精、尿涩或淋漓频数,或泻不消化便,舌苔灰白而厚,脉象沉而弱,四肢搐搦等,均显示寒势亢盛。

    寒症按病因分,寒多挟湿、挟风,如风寒、冲水寒、气寒、里寒、寒痧;按时间分为三日寒、七日寒、二十四日寒、百日寒;按形态分为铁板寒、虎伤寒;按症状分为漏底寒、翻肚寒、假热真寒,各家72种寒症,名目大同小异。

    3.3 气症

    畲医认为,万物由气所化,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人体各种气机活动均由肺神主宰。肺神虚弱,肺神失宰,则生气症。其主要外致病因有外伤、邪气、湿气、疠气等;内致病因有内热、内虚、情志等。

    气症的主要表现为胸胁胀闷而串痛,痛无定处,甚则因惧痛而见有呼吸困难,或见心烦、气急、咳嗽等,但腹胸触诊多无异常,脉象多沉。或头昏胀痛,脉象多浮。
, 百拇医药
    气症按病因分,如跌仆、挤压、坠堕、打击、冲撞等外因所致的可分为气闭、气滞、气郁、气胸等;情志、虚弱等内因所致的可分为拗气、气少、气逆、气呃、气乱、气肿、气怯、气痰、气厥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误用针药,均可不同程度损伤六神。如肺神气伤、肾神气伤、脾神之气伤等。

    3.4 血症

    血症的病因:畲医认为心神主司血液的运行,主宰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脾神主司血液、肌肉,水精、谷精的运化,主宰血液、肌肉的活动。由于外伤和内伤的原因导致心肺二神失去主宰功能,则生血症。

    血症的主要表现:外伤后主要表现为瘀血和失血的证候。前者多见瘀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自诸窍溢于体外,出现头昏、心悸、口干诸症。

    血症的主要分类和命名:按妇科的经、带、胎、产的出血证候或内科的吐血、咯血、尿血、便血等来分类和命名。基本上与中医的分类和命名相同。
, 百拇医药
    3.5 杂症

    杂症包括疮疡、蛇蝎咬伤、食物中毒、眼疾、耳疾、喉疾、骨折、外伤等上述四大症外的疾病。

    畲医对疔疮疖痈多以发生的部位而命名,如长在风府、哑门穴处的称“对口疮”;长在下处称“羊胡须”、“老虎须”;长在百会穴的疔疖称“天疮”;长在白会大小不一数个疔称“七圹疔”;长在面部称“面疔”;长在口唇称“唇疔”;长在下腹称“肚疔”;长在会阴部称“奇”;长在屁股处称“骑马痈”;长在肛门处的称“老鼠偷食”;长在腹股沟处称“横闩”;长在虎口处称“探岔”;长在手背上的称“手面蟹”;长在脚面上的称“脚面蟹”;长在手指脚趾的称“天蛇”;全身都长的脓疮称“天罗疮”;小儿头上长的脓肿称“软壳蟹”;小儿头上多发性毛囊炎称“烂头”;喉疾多以形状、症候等分类和命名,如走马喉痈、靠壁喉痈、金钟悬梁、翁里莲花、日出日落、蛇出洞、单胀重舌、垂舌、虚火乳蛾、石蛾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

    [2]雷后兴,李水福.中国畲族医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7-53.

    [3] 陶云海,雷后兴.畲医六神学说初探[J]. 浙江中医杂志,2006:582-583.

    [4] 陶云海,徐向东,雷后兴.暑痧的畲医诊断及疗法规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2351-2353.,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