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79708
丹参酮II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姜清华 邓晶晶 菅凌燕
第1页

    参见附件(1296KB,2页)。

     摘 要:综述国内外关于血浆中丹参酮ПA的提取方法、检测方法,临床前药动学及人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为丹参酮ПA的组织分布及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酮ПA;提取方法;检测方法;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126-02

    Research Progress on Pharmacokinetics of Tanshinone IIA

    JIANG Qinghua, DENG Jingjing, JIAN Lingy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Shengji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and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Tanshinone ⅡA at home and aborad; pre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and human pharmacokinetic study at home and aborad were also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metabolism of Tanshinone ⅡA.

    Key words:Tanshinone ⅡA; extraction method; detection method; pharmacokinetics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丹参性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肝脾肿大,心绞痛等疾病。丹参酮IIA ( tanshinone IIA , TS)是从丹参的根中提取分离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为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菌、抗氧化、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等功效[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丹参单味药、化学成分及其复方的药理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其体内过程研究的文献却很少。直到90年代,人们才对其在动物及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2],本文拟就丹参酮II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1生物样品中丹参酮IIA提取方法的比较

    1.1样品的前处理常用的生物样品的前处理包括沉淀蛋白法、液液萃取法和固相萃取法等。丹参酮IIA多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常用的内标有丹参酸甲酯[3]、非诺贝特[4]、氯雷他定[5]、4-氯联苯[6]。

    沉淀蛋白法是处理含有丹参酮 IIA样品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使用广泛。杨洁芳等[3]分别采用高氯酸、乙腈作为沉淀剂。经高氯酸处理后丹参酮ⅡA绝对回收率很低,可能是由于其被酸分解;而乙腈作为沉淀剂不仅与流动相中的有机相一致,而且沉淀蛋白效果最佳,进样后峰形良好。再结合文献报道[7],采用1∶3的比例可以沉淀99.8 %的蛋白,综合考虑沉淀蛋白效果和检测限的要求,采用了此比例进行蛋白沉淀。甘发平等[8]分别考察了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结果发现乙醚萃取时易出现乳化现象,不利于萃取;而用乙酸乙酯为萃取剂且用量为1.5mL时,血浆和脑匀浆中TsⅡA和内标的萃取回收率均符合要求。

    1.2血药中丹参酮IIA检测方法

    1.2.1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HPLC-UV)法检测波长为270nm。一般使用YMC、Diamonsil、Merk、Inersil、Agilent等型号的C18 (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水-冰醋酸居多。文献报道[6]最低定量浓度为0.05mg• L-1。

    1.2.2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法宋敏等[4]等使用Waters-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预柱为 C18(1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 (85∶15);流速为1.0mL•min-1;进样量为20μL。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正离子选择性反应检测,质谱工作参数为放电电流为6μA,喷雾器温度500℃,雾化氮气压力207kPa,辅助气压力34.5kPa,加热毛细管温度350℃,Ar气CID压力0.21Pa,碰撞能量为25eV。内标为非诺贝特。

    1.2.3液相色谱-质谱-质谱(HPLC-MS-MS)联用法为适应浓度较低的丹参酮ⅡA的检测,更高灵敏度的HPLC-MS-MS法也被应用于丹参酮Ⅱ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HPLC-MS-MS法选择性强,由于生物样本中的其他杂质不被检测,使得空白本底明显降低,提高了对丹参酮ⅡA的检测灵敏度。丁建刚等[1]用液相色谱对样品进行分离,柱后分离进入质谱检测。质谱条件为:电离方式为ESI源,正离子检测;毛细管温度为300℃;喷雾电压为5kV;毛细管电压为5V;鞘气流速为10L•min-1;辅气流速为1.7L•min-1;碰撞气为氦气;扫描模式为选择离子监测(SRM);检测离子反应为m/z 295→277 (丹参酮ⅡA),碰撞能量为38eV;m/z 285→257(内标),碰撞能量为46eV;运行时间为16min。

    1.2.4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通过优化流动相、乙腈沉淀法,并选择合适内标,并选择荧光检测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杂峰的干扰。

    2丹参酮Ⅱ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1 离体研究

    丹参酮在胃肠道吸收良好,透膜性较好。在胃中吸收机理可能为被动转运,转运机制有待进一步考察,在肠道中的吸收机理可能为主动扩散,结肠是最佳吸收部位。由于在结肠的转运时间可为小肠的5~10倍,且药物与结肠的接触面积要大于小肠段,此相同量的药物在结肠吸收会比在小肠吸收更好,且有文献报道结肠处有多种菌群和生物转化酶,对其吸收也有促进作用,故结肠处要比其它肠段吸收好,但具体的机理也需要进一步考察[9]。

    2.2整体研究

    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