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79129
健脾化浊通络法配合口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韩淑凯 曹文杰 杨新伟 侯利军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罗马“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Ⅲ”[3]: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1)排便后症状改善;(2)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3)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下列症状可支持D-IBS的诊断:(1)每天排便>3次;(2)松散便/稀水便;(3)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4)排出黏液;(5)腹胀。

    1.3 纳入标准

    年龄在18~65岁之间;符合D-IBS诊断标准;入选前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治疗前1个月未使用任何止泻药及抗菌药。

    1.4 排除标准

    便秘型及交替型IBS;感染、炎症性肠病、全身性疾病、中毒、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①中药组:以健脾化浊通络立法,自拟方如下:生黄芪20g,砂仁15g,僵蚕15g,全蝎6g,藿香15g,白术10g,白芍10g,陈皮10g,防风10g。随症加减:疼痛较甚者,白芍改15g,加甘草10g;黏液便、脾虚较甚者,加薏苡仁15g、苍术10g;湿热较甚者,加黄芩10g;阳虚明显者,加桂枝10g、干姜8g。上方加水1000mL,浸泡30min后,用自动煎药机煎煮取汁400mL,去渣,再浓缩至200mL,每袋100mL,每次1袋,早晚温服,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②针刺组:采取口针疗法,取神经区(位于上颌中切牙间齿龈上方口腔前庭黏膜处)、头部区(位于下颌中切牙齿龈下方口腔前庭黏膜处)。针刺方法:选用0.25~25mm毫针,患者正坐,半张口,用纱布垫在患者上、下唇,以手指将两唇拉开,一般针尖与口腔黏膜呈15°~30°角,刺入10~15mm左右,行轻微捻转手法,待患者感觉局部酸胀后留针15min。拔针时,一手用纱布裹捏住唇部,另一手拔针,以防疼痛、出血。口针针刺要严格消毒,防止口腔黏膜感染,进针动作宜较缓,防止出血。每日1次。

    ③针药组:口服中药同时行口针疗法,方法同以上两组。

    ④对照组:每次给予丽珠肠乐(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S10960040)2粒口服,每日3次。

    上述4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2.2 观察指标

    观察4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症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列出的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及黏液便等,其中无症状者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并于治疗4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半年内复发率和复发次数。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疗效标准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但<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3.2 4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分别与本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3 4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示,针药组总有效率与中药组、针刺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药组疗效优于其他3组。

    3.4 4组复发情况比较

    采取门诊或电话等方式,在治疗结束后每月随诊1次。针药组有效41例中,半年后复发3例,复发(3.69±1.3)次,复发率为7.3%;中药组有效31例中,半年后复发10例,复发(8.54±2.1)次,复发率为32.3%;针刺组有效29例中,半年后复发12例,复发(7.69±1.8)次,复发率为41.4%;对照组有效28例中,半年后复发12例,复发(9.13±1.7)次,复发率为42.9%。针药组复发次数及复发率与其余3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IBS作为一种功能性紊乱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多数学者认为与精神因素、胃肠动力学因素及内脏感知异常有关。由于其发病原因和机理尚未清楚,现代医学尚无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治疗的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矫正与症状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善胃肠动力,解除或减轻患者的腹泻、便秘或痉挛的特异性症状,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和饮食等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药物方面,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抗抑郁剂、促胃肠动力药、抗肠痉挛性药物、微生态类药物、抗腹泻药物等。

    D-IBS属中医“泄泻”、“腹痛”范畴,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或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损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混,水走肠间而为泄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湿浊互结,瘀阻肠络,络脉的病机又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的特点,往往导致本病迁延难愈、容易复发。故治疗宜采取补气健脾、化浊通络法。本方以黄芪补气健脾、砂仁芳香化浊、僵蚕化痰除湿通络为君,白术健脾除湿,白芍柔肝缓急,两者相伍可抑木扶土、止痛止泻,陈皮舒畅气机、燥湿醒脾,协助黄芪恢复脾运,防风散肝郁、祛风邪,全蝎化痰熄风、通络止痛,协助僵蚕使“络以通为用”,藿香辅助砂仁芳香化浊、宣化湿邪,全方共奏补气健脾、化浊通络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5-6],黄芪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白术与黄芪配伍具有协同作用,可调控肠黏膜细胞炎症修复,改善肠道功能。僵蚕味辛能散,能祛风通络以解除肠道痉挛而达到止痛之功效。同时,根据临床多年实践,我们发现口针疗法对本病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口为五脏六腑贯通之处,五脏六腑病变可通过口腔反映出来,通过针刺口腔黏膜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之功能,达到祛邪扶证之目的。同时,神经区和头部区位于口腔上、下黏膜处,分别归属于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刺之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使清升浊降,气机畅通。

    临床观察表明,通过针药结合、外治内调,可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理和辩证施治,从而调虚实、平阴阳,使机体恢复稳态平衡,提高人体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法强调对机体整体观的认识和全身阴阳平衡的调节,具有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其可能与改善内脏感觉过敏和胃肠运动紊乱有关,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ongstrenh GF,Thompson WG Chey WD,Houghton LA,Mearin F,Spiller RC,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2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