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203581
伏邪理论在肾病中应用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年第3期
     从肾病的发病来看,多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发病前有前驱感染病史,或为上呼吸道感染,或为肠道感染,或为泌尿系感染,总为六淫外邪侵袭;例如IgA肾病患者常有“感染同步血尿”,即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或1~2天内出现肉眼血尿,所谓“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其发病当属太少两感,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则邪伏少阴,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有学者认为,六淫外邪循经入肾,即时发病者,多为急性肾炎;当邪气轻微,可不即时发病,邪气深伏于内,再因“外邪乘之,触动邪气而发”,临床多表现为慢性肾炎[4]。另有学者认为,慢性肾炎可从“痹”论治,“风寒湿热诸邪侵入人体,久而不去则稽留于咽喉肺络之中,势必循足少阴之脉舍于肾,痹阻于肾而为肾痹”[5]。此一“肾痹”正与“肾风”形成表里阴阳的对照,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言:“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肾病患者每每在感冒后出现浮肿,尿检出现明显的反跳,尿中蛋白和红细胞增多,这其实正是新感引动伏邪的证据。根据李可老中医的观点,邪正相争而宿疾发作,便显示出病邪盘踞的经络脏腑,暴露了疾病的奥秘所在[3]。所以,肾病患者其伏邪盘踞之病所,正是风寒湿之邪深伏于少阴肾。另外,根据慢性肾病患者多起病隐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而终成痼疾的发病过程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