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203449
论阴阳五行的科学基础(3)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王位庆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医治疗外感的法则尤其体现这点,汗法、下法、吐法、和法都不直接和病原作战,而是按病位依寒热虚实,通过针灸药物或按摩、导引、吐纳等方法直接发挥身体的机能,将病原通过毛孔出汗或大便等清除出去。故中医着重针对疾病的风寒暑湿燥火的物理属性,不讲究分析病毒细菌等、不重视生化检查但利用生化反应。毕竟所有的生化反应都逃不过物理变化的规矩,犹如孙悟空的72变,总是逃不过如来的五行山。

    第七:《伤寒论》是非常清晰地明了地体运动的力量。在疾病发生学上,张仲景写到: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1]

    冬至夏至都是地日关系的四时描述,其实指在讲公转。二至二分交替变异而人病,故张仲景认为日地关系的变化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更进一步,《伤寒论》在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写得更加明确: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1]。

    众所周之,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以地球在公转中位置划分,故此语更直接表明,地球和万物的在公转中的位置决定疾病的兴衰。对自转的力量指向,《伤寒论·辨脉法》中写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1]。

    日中夜半是日月关系,两者截然相反相对,正好是地球和万物自转的表现。故病之愈,《伤寒论》求于此两者力量,令阴病得阳而解,令阳病得阴而解。怎么利用这两者力量组织经方实现治疗疾病便是伤寒论的精髓。故在张仲景的体系内,不同的经方可以与不同的节气对应,做医生的需要洞察并利用之。

    第八:自转公转有轨迹但无形,此形象符合道的描述。《周易》讲一阴一阳谓之道[7],而道看不见、听不到、闻不着,现代科技都不能测量,《道德经》形容得非常好: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8]。

    自转公转在人体万物,变化及影响,真看都看不见,听不到,非常恍惚,然而又能混而为一。故道可道,周流反复,万物并作;道不远人,清净无为,归根曰静,可以感受跟随,是谓道纪。

    第九:该论断符合阴阳无形而能散布的定义。公转自转的周转力量,作为复杂有序而恒定的物理力量,极其微小,故可以无限散布在人体,符合推之可万,也可以概括为一。故可以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生气通天概念: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此语明确地指出人体的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经络腧穴、形体官窍等生理活动都与天时的运动变化相通相似。

    那么此力量到底占据多少分量呢?在公转的椭圆形轨道上,有地日远近的变化,有公转速度的变化,有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这些力量对人体和万物,又能化而裁之,不可忽视,故《道德经》讲静为躁君,柔弱胜刚强,《灵枢·阴阳系日月》更进一步肯定阴阳之道的力量:“非道,何能小大深浅,杂合为一?”

    意思说不是道,不是道,什么东西能将毫毛、皮肤、肌肉、筋骨、津液、脏腑、经络、精神魂魄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成分统一在一起,杂合成为一个整体?不是道,怎么能将人体多达60万亿的细胞混合在一起,组成器官,构成组织,变成一个人?

    看上去,人体和器官力量如此之大,道的力量怎能强过呢?《道德经》: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无论细胞器官人体之类力量有多大,但是,都终止休息之时,有其时而不能久,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故同于道者,道德之;同于失者乐于失。

    因此,当代医学执著于研究可见的病原、基因、解剖等,是否能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何况药物和病原的最后起作用之极细微处定然是物理力量。为何不利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呢?

    第十:该论断亦符合《易经·系辞》的昼夜之说。不同于当代人的忽视,昼夜之道具有非常高的地位,通之为智[7],它揭示天下万物同归所向,因而是天下万物共同遵守的规则:天下同归而殊途,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7]

    此语气势磅礴,可见天下万物所思所虑,殊途同归都遵守日月往来背后的物理规律。《系辞》总结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7]”。的确,自转和公转,昼夜交替,寒暑易节,万物随着四季生长化收藏,要其生不得不生,要其死不得不死。古圣人见微知著,指出日月昼夜四季往来具有非常核心的地位,为天下万物共同遵守的规则,通之为智[7],故以同归之力、周行之向为用,撰《周易》论周而复始、绘河洛图书明万物之数等为中医立法。

    第十一:该论断揭示天人合一的基础。人和地球以同样的速度自转公转,喜马拉雅山和小石头哪有分别?小大齐一,故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故用天人合一来研究人体、阐明人体规律是中医的不二法门,其背后有深刻的物理学原理。

    因此,古圣人建立起博大精深的阴阳五行体系,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体现出中国人区别西方的深邃判断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天为玄,在人为道,阴阳之道并非玄学,并非飘渺虚无,实指地球和万物的公转自转。从现代科技知识的角度,实事求是,亦可体会地球运动的合力为万物所归、万物所循、规范着生化反应、决定万物生死。故确立物理学在各学科的首要地位并贯彻之,亦可以得到阴阳为重的文化原点。如此才可理解,阴阳之道为何成为中医学发源之处,并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

    西方医学与此相反,尽管不否认天地对人体的影响,但由于思维方式、追求目标、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而另有所求,走上资本整合的实验室渠道,基本上割裂人与天地的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重大关系。

    《内经·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假如医术必须只能符合自转公转的阴阳之理,才能正确治疗疾病和养生,那么,中医的科学价值真不可估量。《内经·六节藏象论》更明确指出,不知道公转一周的影响,不能当医生:“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那么如何研究这种周行呢?如何计算公转和自转的数量和性质?如何合于术数?

    公转有其寒热温凉四象,自转有其刻数周数,两者又混而为一,故古人用象和数来把握之。故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故《素问·天元纪大论》借研究天地之周数来阐明人体的奥秘: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为何能用天地来研究人的阴阳?为何天地周纪之数五和六?通俗地讲人体虽然有千变万化的生化反应,但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不能今天五个手指头明天多长一只,故再怎么生化也逃不出五指山的物理规则。五行其实质指日一大周之中五个时段,如何利用各段落的生克关系便是五行之用。然而为何分为五段而非七段呢?限于篇幅,其中必要必然性、归纳推演过程,即如何将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综合统一起来,另文详述。

    总之,中国文化早有完整的多角度的方法来研究地球运动及阴阳,例如设立太素太朴太初太极、两仪、三玄、四象、五行、六经、八卦、九宫、十变、十二宫、二十四律、二十八宿、三十六变、七十二候、八十一部、五运六气、河图、周易、甲子、三元八运等一系列象数相依的法门来穷究物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6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