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裁分消散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4观察指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临床症状采用统一表格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分别记录食后饱胀、恶心、厌食、胃腹胀气,腹部疼痛,便秘等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与体征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
1.5疗效判断标准两组病例均于治疗前后,空腹8~12h以后,于2min内饮完温开水500mL,立即B超测胃最大截面积为初始面积,60min后,再次测胃最大面积为时相面积,再计算出胃的排空率,即胃的排空率=[(初始面积-时相面积)/初始面积]×100%[1]。显效:症状完全缓解,胃排空率>90%;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胃排空率在76%~90%;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胃排空率<76%。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显效32例(32.0%),有效54例(54.0%),无效14例(14.0%),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临床显效21例(21.0%),有效50例(50.0%),无效29例(29.0%),总有效率为71.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
2.2两组治前后症状与体征比较表1示,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除恶心、厌食、大便稀溏、营养不良外其他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比较,在改善食后饱胀、恶心、便秘、大便稀溏、营养不良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2.3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出现腹泻3例,对照组出现腹泻5例,经过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恢复正常,未予减量或停药。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治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分,±s)
症状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食后饱胀2.02±0.67(68)0.85±0.91(68)ΔΔ*1.97±0.82(59)0.97±0.92(59)ΔΔ恶心1.92±0.84(23)0.89±0.87(23)Δ*1.95±0.84(25)1.86±0.93(25)厌食1.78±0.62(37)0.95±0.63(37)Δ1.75±0.82(33)1.63±0.75(33)胃腹胀气1.85±0.79(59)0.82±0.94(59)ΔΔ1.91±0.75(51)1.13±0.66(51)Δ腹部疼痛1.62±0.66(42)1.06±0.78(42)Δ1.59±0.66(46)1.02±0.68(46)Δ便秘1.59±0.63(56)0.82±0.85(56)ΔΔ**1.55±0.91(52)0.91±0.86(52)ΔΔ大便稀溏1.72±0.65(17)0.86±0.88(17)Δ*1.68±0.74(20)1.65±0.69(20)营养不良1.68±0.77(28)1.07±0.92(28)Δ*1.72±0.81(22)1.59±0.79(22)总积分38.43±12.65(100)18.36±6.15(100)ΔΔ* 37.84±13.59(100)21.32±7.53(100)ΔΔ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ΔP<0.05,ΔΔ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表中括号内为例数。
3讨论
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是由于糖尿病导致自主神经损伤而使胃排空延迟,出现多种消化道症状,如食后胀感,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大便不成形等。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在不同的病变阶段胃肠系统表现不一[5],早期无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会出现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同一患者的症状程度,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传入神经通路敏感性降低有关。由于胃排空延迟而致胃潴留,可有反复胃石形成。当并发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时可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如反酸、反食、烧心等),严重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MMC的异常除可导致上述症状外还可引起小肠和结肠排空异常,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6]。现代医学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与胃肠道-神经肌肉调控系统、胃肠激素、内脏高敏感状态、免疫因素、胃肠道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7],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为胃排空延迟及小肠传输功能障碍[8-9]。自从Kassander最先于1958年报道[10]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并发症以来,临床已经有很多相关报道,治疗DGP主要是控制代谢、调整膳食、运用改善胃动力或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及胃电起搏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近年中医药在治疗DGP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多数中医辨治均从胃病入手,忽视了糖尿病伴发消化系统功能病变的全胃肠功能障碍的病理改变,该类患者腹部疼痛、便秘、大便性状改变者较为常见。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属于中医之"胃缓"、"痞满"证范畴。病位在中焦脾胃。由于糖尿病病程日久,长期服药耗散中气,复加饮食不节,从而出现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又加病程长久,湿热内生。故本病病机气阴亏虚,脾胃虚弱为本,湿热内阻为标。临床观察,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早饱、上中腹饱胀、便秘或便下不爽、体重减轻等,舌淡红苔白黄或腻,脉象细滑,当属气阴两伤,脾胃虚弱,湿热内阻。
我院研制中药化裁分消散是根据金·李东垣《兰室秘藏》卷上之中满分消丸化裁而来,取厚朴、枳实、黄芩、黄连、知母、半夏、陈皮、茯苓、人参、炙甘草、姜黄组方,经临床
收稿日期:2011-09-27
作者简介:李上云(1973-),女,辽宁沈阳人,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方向:皮肤科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的研究。反复药物筛选研制加工而成的纯中药散剂,方中厚朴具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半夏、陈皮、茯苓即二陈汤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甘草补脾和中;人参功效为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姜黄是唯一血分药,取其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之用。诸药相互配伍,具有补益气阴,健脾和胃,祛湿化浊之功,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结果表明,化裁分消散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蠕动,且不良反应较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桂娜,戚宏,孙聊东.糖尿病新疗法[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6:21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