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09216
《内经》厥病考释(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陈士玉,谢鑫
第1页

    参见附件。

     暴厥发生是气机猝然紊乱,气逆于上窍则清窍闭塞,不省人事,耳聋神昏;气偏逆于下则二便不通;气血逆乱,阳极阴竭则脉至如喘。当阴阳气血平复,各居其位则神志恢复。

    3.2 尸厥关于尸厥的症状表现《素问·缪刺论》指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身脉皆动”张介宾解为“筋惕肉瞤。”(《类经·三十、缪刺巨刺》),而更多医家认为是脉的搏动。如杨上善注为“诸脉乱动”姚止庵:“身脉犹如常人而动也”(《素问经注节解·卷之七·缪刺论》)[14]。尸厥是“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素问·缪刺论》),经络气血逆乱,阴阳相离所致。发作时形厥而气未绝,故“身脉皆动”当是脉搏动之意。除《内经》所述症状之外在《扁鹊仓公列传》中还有“耳鸣”、“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而后世医著中《诸病源候论·三、尸厥候》论述最详:“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声,而股间暖是也。耳内虽无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厥治之。”[15]并且进一步对其虚实进行了分类。前处的“耳鸣”和后文的“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声”究其原因可能是耳周血脉阻滞出现血流异常,似现代医学里的客观性耳鸣。客观性耳鸣指的是有可能被检查者听到的耳鸣。是由耳内或耳周的血管或肌肉的结构或活动异常所造成的。可见于头颈部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头颈部血管肿瘤等多种疾病。如发生血管破裂,颅内出血可导致严重后果,如突然晕厥甚至一厥不起。

    3.3 暴厥、尸厥、大厥的联系 《素问·厥论》王冰注:“暴,犹猝也,言卒然冒闷不醒觉也。不知人,谓闷甚不知识人也,或谓尸厥”。即认为暴厥与尸厥为相同疾病。《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虢太子“暴蹶而死”,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大厥、尸厥与暴厥都是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病证。名称各异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强调发作时的特点。暴,强调病发突然。大,强调病势之甚。尸,形容晕厥后形无知觉、状态如尸的症状。《内经》厥病中以晕厥病症为主要表现的占很大比例,如大厥、暴厥、尸厥、煎厥、薄厥、厥逆等等。现代医学认为晕厥为一种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不能维持肢体姿势,常常导致晕倒。发生机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般历时数秒至数分钟,多能很快自行恢复。如若是中枢神经系统一些重症或其他系统重症,也会出现一厥不醒的恶候,即如前述的尸厥、暴厥、大厥等。

    《内经》中关于暴厥、尸厥、大厥形成机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气血逆乱。《素问·通评虚实论》:“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此多因惊恐、大怒等原因致使气血上逆,气血阻滞于上部血脉中,从而上部气血壅实,下部气血亏虚。气血瘀阻于上部清窍则突发晕厥,气机下降气血流通,则意识恢复,反之,则一厥不起。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虚实所生》中说:“大经血气皆实,走膈以上,以性无气,故手足逆冷卒暴死也。手足还暖复生,不还则死也。”又详细提出气血壅实于膈上大的经脉而使上窍失养。二是阴阳逆乱。阴气居下位,阳气居上位是阴阳之常也。当阴阳二气不守其位,如《素问·厥论》说:“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阴气逆于上,上盛下虚则下焦不畅,腹胀或二便不通;阳气盛于上而阴邪上迫,则阳不上守,清窍失养则忽不知人、耳聋;阴阳逆乱致阳极阴竭,则脉至如喘。三是经络气竭。若邪气客于手足少阴经,手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则五经络气血衰少。而五条经脉皆络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的额角,故经气不能上荣于头面。并且,五经所系脏腑功能重要,如心主血脉、肺主气,脾胃化生气血、肾为原气之根,五脉气血衰竭则诸脏失养,故如《素问·缪刺论》所言:“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诸病源候论·三、尸厥候》认为是阴阳经脉气机升降逆乱而使气血不能正常输布,真气乱而虚,邪气乘虚袭入而致厥:“尸厥者,阴气逆也。此由阳脉卒下坠,阴脉卒上升,阴阳离居,荣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参考文献

    [1] 周一谋.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5.

    [2] 朱熹,蒋立甫.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9.

    [3] 赵敏俐,尹小林主编.国学备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5.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605.

    [5] 黄碧燕.吕氏春秋[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8:17.

    [6]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29.

    [7] 王庆其.《内经》临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5.

    [8] 项长生.古今医统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27.

    [9] 清·潘楫.医灯续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60.

    [10] 日·丹波元简.聿修堂医书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55.

    [11] 明·张介宾,夏之秋.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3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8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