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406075
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蒋明伦
第1页

    参见附件(303KB,2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3-0354-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老年人。房颤的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房颤的治疗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一大难题。

    1 房颤的临床特点

    心房颤动发生以后,至少使心排血量下降15%,如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则可使原来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房颤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心室率、心功能、伴随的疾病以及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大多数患者有心悸症状,但头昏、疲乏、气短和晕厥前症状(黑曚)也并不少见,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而在偶然的机会被发现。

    2 心房颤动的分类

    分类方法很多, 目前较为统一的临床分类[1]为:(1)初发房颤:有症状的或无症状的首次发生的房颤或发生时间不明的首次发现的房颤。(2)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小于7天的房颤,常能自行终止,反复发作,最常见为48小时内转复。(3)持续性房颤:为非自限性,持续时间大于7天,或以前经干预后转复又复发的大于7天的房颤,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4)永久性房颤:不能终止的或终止后很快复发的,或患者没有转复愿望的房颤,一般病程超过1年。

    3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均不一致的f波,频率在300~600次/分;心室搏动不规则,即QRS波的时限、电压、节律均不规则(三不一致);继发ST-T改变。

    4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近年来在房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中,两个方面的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发现部分房颤起源于心房内的某些部位(如肺静脉口)的快速异位节律点(局灶性房颤),射频消融这些异位节律点可有效防止这类房颤的发生,对多源折返理论提出了挑战;二是发现房颤本身可以诱发心房的重构,包括电生理和组织学的重构,这种重构反过来促进房颤的发作和持续。

    总的来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单灶起源和多源折返在房颤的形成机制中都有参与,单灶起源在阵发性房颤中可能更为重要,而慢性房颤的持续可能仍需心房多源折返的存在。

    5 心房颤动的治疗

    5.1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仍然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结果。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有效消除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消除或减轻心房电重构、且无须长期抗凝治疗。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能否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最重要因素,持续时间越长,转复的机会越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