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插管滴注5-氟尿嘧啶化疗在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转移中的作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273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滴注5-氟尿嘧啶化疗在大肠癌术后肝转移中的预防效果。方法:对32例大肠癌患者在根治切除肿瘤后(术前、术中均未发现临床肝转移),实施门静脉插管滴注5-氟尿嘧啶预防性化疗1周;观察其术后5年内肝转移的发生率。结果:预防性化疗组5年内肝转移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25.0%,两组相比较P[1],亦无化疗禁忌证的病人均可入组。本化疗组32例(结肠癌12例,直肠癌20例),年龄36~72岁;随机抽取对照组32例(结肠癌10例,直肠癌22例),年龄34~76岁。
1.2方法:用于门静脉插管的硅胶导管,肝素针,生脉注射液、5-Fu。化疗组,于手术关腹前,按静脉切开步骤将预先注满有肝素生理盐水(肝素5 000 U加生理盐水40 ml)的导管,一端经胃网膜右静脉插入门静脉15~20 cm,另一端由左上腹(近中线),另戳孔引出体外固定。术后病人回病房后,立即开始经导管连续24小时滴注5-Fu化疗,剂量为5-Fu 1.0 g加肝素5 000 U加5%葡萄糖液1 000 ml中,同时滴注生脉注射液,化疗持续1周。化疗完毕后,缓缓拔除导管。化疗期间,隔日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1次。
2结果
2.1肝脏转移率:见表1。
2.2并发症:化疗中除1例有腹胀、恶心不适外,均无出血、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切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化疗组均完成全程化疗。
3讨论
影响大肠癌手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的肝脏转移。由于大肠的解剖关系,大肠癌的癌栓或因术中切断血管、肠管、淋巴管和手术挤压脱落的癌细胞,可以经肠系膜上、下静脉到门静脉,经肝脏过滤而使之停留于肝脏,引起肝脏转移[2]。Fujisawa行经皮肝门静脉造影发现转移性肝癌内有丰富的门静脉血供应,特别是肿瘤周围部位,即肿瘤生长最活跃的部位,可以从门静脉获得血供,甚至发现门静脉对转移灶的血供方式是通过肝窦或与来自肝窦的新生血管进行交换,更重要的是通过门静脉的大分支直接血供,故门静脉血供对维持肿瘤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经门静脉化疗对大肠癌所致的肝脏转移有其重要的治疗价值。Fisher和Turnbull亦发现大肠癌病人中32%在肠系膜静脉血液中有癌细胞存在。也有人在大肠癌术中取门静脉血进行检查,发现有癌细胞或癌栓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脏转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认为,癌灶
[ 下 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