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04907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诊疗现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陈素群 王小林 蒙明英
第1页

    参见附件(293KB,2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74-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冠脉造影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而且越来越成熟,对心肌桥的发现、研究、治疗越来越深入。现就这一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 心肌桥的定义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通常均走行于心脏外膜的脂肪组织中,但有时冠状动脉的一部分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于心脏心肌表面,覆盖在心肌表面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心肌桥,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或隧道型冠状动脉。早在1922年Grainicianu首先报道心肌桥的存在,但直到1960年,Potmanu和Iwig[1]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在活体从影像学上第一次报告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于心脏收缩期出现短暂的闭塞—收缩期狭窄或挤牛奶样现象(milkingeffect),并首次引入了“心肌桥”这一概念。

    2 心肌桥的特点

    心肌桥大多数发生在左前降支(LAD),多位于冠脉近中1/3处,距左冠状动脉开口约3 cm~4.5 cm,也有的发生在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右冠状动脉肌桥也有报道。Ferreire等将心肌桥分为表浅型和纵深型,前者较常见,约占75.6%。心肌桥多见于男性,约占87%~89%。心肌桥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生率与检验方法不同,如尸检及冠脉造影中检出率分别为15%~85%和0.5%~2.5%[2]。冠脉造影心肌桥发现率依赖于心肌桥的长度,而造影仅观察深部心肌桥,浅部心肌桥不易发现。早在1976年,Nobel等[3]根据壁冠状动脉“挤牛奶样”的严重程度将心肌桥分为三级:一级狭窄70%。

    3 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发病机制

    大部分人无症状,而一部分人症状特别明显。后期随着心肌桥研究的深入,有关心肌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猝死的病例屡见报道。国内有报道[4],21岁青年因心肌桥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桥如在收缩期间受压迫,轻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小,临床症状不多,如心肌桥较深、较长、较厚,可以在收缩期发现明显扭曲,在心率增快时更明显,能够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引起血小板聚集,诱发冠脉痉挛,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进一步导致心肌灌注不足,严重者可出现猝死。因多数心肌桥患者长期无明显症状,过去曾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病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