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04903
薯莨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钟 超 严奉祥
第1页

    参见附件(282KB,3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75-03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又名血母、红孩儿、山羊头、山猪薯、茹榔、金花果,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藤本野生植物,药用其块茎。盛产于我国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南部、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墨脱。薯莨一名最早出自清《南越笔记》,据《植物名实图考》载:“薯莨产闽广诸山,蔓生开花,叶形尖长,如夹竹桃,节节有小刺,根如山药有毛,形如芋子,大小不一,外皮紫黑,内肉红黄色,节节向下生,野生,土人采取其根,煮汁染网,会入水中不濡。留根在山,生生不息。”民间应用薯莨有悠久的历史,主要用于止血,收缩子宫,抗菌等。目前,对于薯莨的研究尚少,本文就薯莨的生药学研究、化学成份研究、药用研究等方面的报道进行综述。

    1 生药学研究

    薯莨藤本,粗壮,高可达20 m左右。生长3年以上者,四季可采,尤以5~8月间采收的块状茎质量较好。块茎卵形、球形、长圆形或葫芦形,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新鲜时断面红色,干后紫黑色,直径大的可达20 cm以上。花期4~6月,果期7月,直到明年1月仍不脱落。考察发现[1],贵州产薯莨属于疏林灌丛型生长,适宜在疏林下或灌丛中栽培,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000 m,年均气温16.8~23 ℃,年降水量1 000~1 200 m,具有丰富热能资源的山坡、路旁、河谷、林中或林缘等地,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薯莨的性状特征为长圆形或类球形,直径5~10 cm,断面红棕色,筋脉点突出呈红黄色交错花纹,体较重,质坚实,气微,味涩苦[2]。显微观察薯莨块茎的横切面木栓层较厚,细胞壁微木化。皮层中有分泌细胞,直径34~68 μm,长54~102 μm,内皮层为1列切向扁小的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型,稀疏散列,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至30 μm。薄壁细胞中含单宁。淀粉粒圆形或卵圆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