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453569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日 武 超
第1页

    参见附件(139KB,1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9-1363-01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B

    自1996年4月以来,我院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60-82岁,平均70.2岁。其中4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58例均为幕上大脑凸面血肿。其中有外伤史52例。血肿量80-140 ml,平均90 ml,均为单侧血肿。临床症状头晕及精神萎靡40例,轻偏瘫50例。CT显示混杂密度40例,低密度12例,略高密度6例。

    2 治疗与效果

    病人意识状态好,能配合手术者均采用局麻,否则采用全麻。2000年前,血肿在120 ml以上者采用两处钻孔对口引流,2000年后均采用钻1个孔,血肿大者向不同方向放置两枚引流管,其中有6例术后血肿引流不畅曾用尿激酶注入血肿残腔。58例均康复出院。

    3 治疗体会

    3.1 血肿形成机理:慢性硬膜下血肿多为老年人,多合并有高血压病,轻微的头部外伤即可导致桥静脉小血管的破裂出血。由于老年人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大,小量出血不易停止,反而易形成较大血肿。多数研究证明,慢性硬膜下血肿与凝血机制障碍有关[1]。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管网,其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具有异常的通透性,在内皮细胞间隙处,尚可见到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和血小板,说明有漏血现象。Yamashima等(1985)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故而诱发慢性出血。

    3.2 根据血肿形成的机理,治疗上对高血压病人进行系统治疗,争取维持理想血压,防止血肿再发。手术钻孔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尽量清除血肿及血肿外侧壁碎片,消除凝血不利因素。2000年以前对于血肿大者采用对口引流,2000年后以血肿最厚处钻孔,血肿较大者将钻孔稍扩大成槽形。术中向血肿腔各方向冲洗干净后,经钻孔处前后分别放置引流管。

    3.3 本组6例CT显示有稍高密度血肿,术后血肿有残留,予以尿激酶经引流口注入后,血肿均能从引流口引出。本组中无需开骨瓣清除血肿者。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