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1页 |
参见附件(320KB,2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0-1469-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死亡率均逐年上升。溶栓治疗脑梗死开始于1958年,60~70年代初期曾在临床上广泛试用,当时治疗中并发脑出血太多,使病死率增加。70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停止使用。80年代初期,溶栓疗法再次引起众多神经科学家的重视,原因有四点:(1)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功,溶栓治疗脑梗死又受到了鼓舞。(2)CT、 MRI的问世、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恰当地选择病例,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及治疗后的病情变化等提供了有利条件。(3)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与开发。(4)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病例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相对安全。现就其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加以概述。
1 溶栓治疗时间窗
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Astrup等于1981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带区的大部份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被认为是溶栓治疗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众多的研究都认为时间窗应为6小时内,3小时最佳。研究表明,小于3小时接受溶栓治疗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3-6小时者,后者又明显优于大于6小时溶栓者[1]。亦有学者认为起病后6-24小时内介入溶栓,也能达到理想的远期疗效[2]。因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目的是在处于缺血半暗带中的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及时再通闭塞的血管,因此越早溶栓疗效就越好[3]。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如临床病情、侧支循环状态、体温和脑代谢率以及脑梗死的类型等。不同个体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患者发病仅2小时缺血半暗带已基本完全消失;而另一些患者即使发病9小时,大部分缺血半暗带仍然存留[4]。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磁共振设施的更新换代或升级,如超速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的临床应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溶栓治疗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2 溶栓药物
溶栓药物均为纤溶酶原激活物,通过裂解纤溶酶原精氨酸560-缬氨酸561敏感键,生成纤溶酶(PL),PL水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溶栓药物目前分为三代,第一代有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他们是非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使血栓处纤溶酶原激活,溶解血栓,同时激活全身血浆中的纤溶酶原,造成低纤维蛋白血症,故有全身出血包括颅内出血的不良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