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17期
编号:11497812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疗效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7期
     【摘要】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方法:将1998年1月~2002年1月我科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术后患者226例,分成实验组(行腹腔热灌注化疗)120例与对照组(未做腹腔热灌注化疗)106例。分析两组各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别。结果:腹腔热灌注化疗能有效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提高12.64%和23.94%,中位生存期延长23个月,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的有效辅助疗法。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胃癌根治术后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7-2585-01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我科对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开展腹腔热灌注化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跟踪随访。现将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1998年1月~2002年1月我科收治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术后患者226例,随机抽样,分成实验组(行腹腔热灌注化疗)120例与对照组(未做腹腔热灌注化疗)106例。病例入选标准,(1)初治病例;(2)术前做胃镜病理确诊为胃癌,术后病理排除早期胃癌;(3)骨髓检查造血功能正常,化验检查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根据WHO推荐的不良反应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术后2~4周开始化疗,实验组化疗第一天、第三天及第五天,在局麻下,经左下或右下腹部用套管针垂直刺入腹壁,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接输液管,若滴管呈线形滴注,表示穿刺针进入腹腔,按顺序快速滴注43℃生理盐水5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加利多卡因0.2 g,生理盐水500 ml加5-氟尿嘧啶(5-FU)400 mg/m2,生理盐水500 ml加顺铂20 mg/m2。滴注结束后嘱患者变换体位,使化疗药在腹腔内均匀分布。化疗第二天及第四天,生理盐水500 ml加5-FU 400 mg/m2,生理盐水250 ml加顺铂20 mg/m2,静脉滴入。对照组化疗第一至五天,生理盐水500 ml加5-FU 400 mg/m2,生理盐水250 ml加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每4周为1周期,共5周期。所有病例均获随访。

    2 结果

    2.1 结果:实验组1年生存率为90%(108/120),3年生存率为75.83%(91/120),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77.36%(82/106),3年生存率为51.89%(55/106),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实验组较对照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提高12.64%和23.94%,中位生存期延长23个月。

    2.2 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等。大多数为Ⅰ~Ⅱ度,无肝肾功能损害。其中消化道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治疗组发生率41.67%(50/120),对照组发生率50%(53/106)。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减少,治疗组发生率25%(30/120),对照组发生率49.05%(52/106),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3 讨论

    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在40%左右,术后复发多源于术前已存在的淋巴、血行微转移,浆膜及转移淋巴结表面的脱落癌细胞在腹膜种植形成的转移灶。文献报道,浸润型胃癌、浆膜型或弥漫型患者60%以上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腹腔化疗能够实现高浓度化疗药,直接作用于脱落癌细胞或腹膜转移结节,可明显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延长作用时间;化疗药经脏层腹膜吸收,经淋巴管和静脉入门静脉,可起到淋巴化疗和防止肝转移的作用;大部分化疗药经肝代谢后以非毒性形式进入体循环,不良反应明显降低[1]。加热可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瘤细胞或组织对化疗药的渗透和吸收,提高细胞内药物的浓度及反应速度,使瘤细胞膜结构和核DNA同时受损,所以温热和顺铂具有良好的增效和协同作用[2]。同时顺铂与5-FU也有协同作用,顺铂能改变癌细胞膜的通透性,加强5-FU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5-FU阻碍mRNA的成熟,抑制修饰酶提高顺铂的抗肿瘤效果[3]。因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较静脉化疗疗效高,且不良反应轻,所以进展期胃癌术后应常规行腹腔热灌注化疗。

    参考文献:

    [1] 徐惠绵,王剑峰,王振宁,等.CEA mRNA蛋白质及细胞学检测胃癌腹腔液中游离癌细胞的初步评价[J].中华肿瘤杂志,2000,22(1):45.

    [2] 万德森.临床肿瘤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1.

    [3] 安永恒,丁爱萍.肿瘤合理用药[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2.

    收稿日期:2007-04-07, http://www.100md.com(李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