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17期
编号:11497840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6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7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7-2612-01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对妇产科26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1 448例,发生脂肪液化26例,发生率1.80%,其中妇科516例,发生脂肪液化5例,发生率0.97%;剖宫产932例,发生脂肪液化21例,发生率2.25%。26例患者均使用高频手术电刀切开脂肪层,电凝止血。其中子宫切除3例,附件手术2例,剖宫产21例,均为横切口。合并有肥胖11例,贫血3例,糖尿病1例,术后咳嗽2例,妊娠水肿5例,滞产3例。所有患者术后3~9天出现切口渗液,内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3例为术后第三天出现切口渗液,16例术后第五天,6例7天拆线时发现,1例为拆线出院术后第九天发现。17例患者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与结果:术后每日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有少量渗液者,挤压出渗液,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渗液处切口,同时用微波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治疗后用聚维酮碘纱布湿敷切口。渗液较多者,拆除1~2针缝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高渗盐水纱条引流,待渗液减少后,将适量50%葡萄糖液倒入切口,碟形胶布拉合对拢。如渗液量大,切口愈合不良,或经上述处理不愈合者,则拆除大部切口缝线,去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部份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支持治疗。26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3例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愈合时间9~21天。

    2 讨论

    2.1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1)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患者除诉切口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 百拇医药
    2.2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肥胖以及高频电刀的使用。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术中对脂肪组织的反复切割、钳夹、挤压,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电刀使用不当,使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发生液化。糖尿病、贫血、术后营养不良、妊娠期水肿、滞产是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此外,术后咳嗽使腹压增加,腹部切口张力增大,不利于切口愈合,止血不全、渗血、血肿、未缝合造成死腔均可使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2.3 预防措施

    2.3.1 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一般控制在8 mmol/L以下再手术。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摄入。对于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0 g/L以上。

    2.3.2 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加强术前术后的管理。切开腹壁时止血要彻底,缝合时要使切口对齐,不留死腔,缝合间隙要适当,缝线松紧适度。
, 百拇医药
    2.3.3 正确使用电刀: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手术使用电刀时,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应将电刀强度调制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在缝合皮下脂肪层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游离的脂肪组织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量。

    2.3.4 支持治疗:对于一些肥胖、营养不良的患者予以输注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来改善人体机能,促进切口愈合。

    2.3.5 严密观察产程:防止滞产,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苏明室,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收稿日期:2007-04-20, 百拇医药(何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