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反应性结核病21例临床观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735-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近20余年来,尤其是短程化疗方案推出后,随着异烟肼、利福平的临床广泛应用,在抗结核治疗阶段发生化疗反应性结核病已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将我院1992~2003年以来1 609例肺结核患者收治过程中发生化疗反应性结核病的21例进行观察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1例均为初治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1~46岁,40岁以下16例(76.2%),40岁以上5例(23.8%)。浸润型肺结核17例(80.9%),结核性胸膜炎3例(14.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4.8%),痰检阳性15例(71.4%),6例阴性(28.6%)。
1.2 临床表现:21例中,表现为病灶增多(包括原病灶吸收后又出现新病灶)11例,胸膜炎(包括原胸水有吸收又重新增多)5例,高热4例,淋巴结肿大(包括颈、肺门、纵隔淋巴结)4例,部分病例同时出现两种以上表现。
, 百拇医药
1.3 抗结核方案及化疗反应性出现—消散时间:方案2HRS(E)Z/4~7HR或2H3R3S3(E3)/4~7 H3R3。反应出现时间:开始化疗第一个月内9例(占42.9%),第二个月内11例(占52.4%),第三个月内1例(占4.7%)。消散时间:该反应发生后1个月内消失10例(占47.6%),第二个月内8例(占38.1%),第三个月内3例(占14.3%)。
1.4 治疗结果:21例继续原方案抗结核治疗,有胸液者配合抽液治疗,胸液量多、高热者加口服强的松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随访2年内无复发。21例中有4例误诊为耐药结核,使用二线药物,但确诊后恢复原方案,继续治疗。有2例误诊为肺结核合并肺癌,2例误诊为肺癌,转上级医院经纤维支气管镜检、刷检,肺穿刺活检排除肺癌。有1例误诊为合并肺炎,加抗生素治疗。
2 讨论
2.1 化疗反应性结核病又称结核病的类赫氏反应,指结核病人在接受TNH、RFP等的初期强化治疗时出现病灶暂时性或一时性“恶化”现象[1]。其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与治疗梅毒时的“治梅后症状加重反应”机制相似,即与变态反应有关[1]。在强化治疗期,大量结核杆菌在短期内被杀死,菌体崩解后释放出大量结核杆菌菌体原成分,如磷脂和蛋白质等,使处于高敏状态的肺、淋巴结、浆膜发生变态反应。这种反应使病灶毛细血管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渗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形成结节和使病灶坏死,表现有浆膜炎。菌体成分入血成为致热原,从而导致肺部病灶增多或扩大,出现浆膜腔积液,引起高热。此症状符合临床所见化疗反应性结核病多发生于抗结核治疗初期,痰检多为阳性的患者,且坚持原方案治疗病灶可吸收好转,痰菌减少。另有学者病理检查中发现,增大的病灶是干酪样物质吸入引起的吸入性肺炎。这可能也是化疗反应性结核病的发生机制之一。本组资料缺乏病理检查,不便分析。
, http://www.100md.com
2.2 本组病例的临床特征:(1)青壮年多见,多数40岁以下。本组病例发生于40岁以下患者占76.2%,最小21岁。(2)初治病例多见。本组均为初治。(3)浸润型肺结核多见。本组浸润型肺结核占80.9%,据报道[2,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远较浸润型肺结核发生率高。但本组资料未显示出这种规律,可能与本组例数少。还可能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入院后结核中毒症状重,常加用激素,即便发生也不典型。(4)痰检阳性多见。本组痰检阳性占71.4%。(5)多见于含TNH、RFP方案者,均为强力杀菌药。(6)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恶化”,胸膜炎,淋巴结肿大及高热。(7)发生时间多见于疗程开始后1~2月,最多3个月以内发生。本组1~2月内发生占95.3%,其余病例发生在3个月内。(8)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或临床经过良好,不改变治疗方案病灶在1~3个月内好转。
2.3 由于对化疗反应性结核病认识不足,耐药结核、肺癌、肺炎的鉴别不熟悉,片面重视耐药结核、肺癌、肺炎等常见疾病,与造成本组病例中4例误诊为耐药结核,2例误诊为肺结核合并肺癌,2例误诊为肺癌,另有1例误诊为合并肺炎。耐药结核病例,一般由不规则化疗引起,痰菌可转阳或复阳,恶化时间往往在治疗3个月后,原治疗方案继续治疗恶化加重,加用激素可加重病情,预后差。对于40岁以上中年有长期吸烟史患者,病灶出现在非结核好发部位(如肺上叶前段)或者伴有淋巴结肿大,大量胸液,经积极抗结核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者,应怀疑肺癌可能,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 http://www.100md.com
2.4 结核病化疗初期1~3个月内,发现病情“恶化”时,应及时明确诊断,分析发生原因。首先要明确化疗本身是否合理,其次是找出依据确定是否为化疗反应性结核病,再确定有无肺内合并症及抗体免疫低下的影响。治疗按原方案,适当加类固醇激素可缩短疗程,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42.
[2] 吕焕昌,何立东,吴新民.结核化疗期类赫氏反应[J].临床荟萃,1995,10:149.
[3] 梁思礼,廖俊秀,胡晓林.结核病化疗期类赫氏反应的表现(附136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229.
收稿日期:2007-05-10, 百拇医药(冯国刚)
近20余年来,尤其是短程化疗方案推出后,随着异烟肼、利福平的临床广泛应用,在抗结核治疗阶段发生化疗反应性结核病已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将我院1992~2003年以来1 609例肺结核患者收治过程中发生化疗反应性结核病的21例进行观察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1例均为初治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1~46岁,40岁以下16例(76.2%),40岁以上5例(23.8%)。浸润型肺结核17例(80.9%),结核性胸膜炎3例(14.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4.8%),痰检阳性15例(71.4%),6例阴性(28.6%)。
1.2 临床表现:21例中,表现为病灶增多(包括原病灶吸收后又出现新病灶)11例,胸膜炎(包括原胸水有吸收又重新增多)5例,高热4例,淋巴结肿大(包括颈、肺门、纵隔淋巴结)4例,部分病例同时出现两种以上表现。
, 百拇医药
1.3 抗结核方案及化疗反应性出现—消散时间:方案2HRS(E)Z/4~7HR或2H3R3S3(E3)/4~7 H3R3。反应出现时间:开始化疗第一个月内9例(占42.9%),第二个月内11例(占52.4%),第三个月内1例(占4.7%)。消散时间:该反应发生后1个月内消失10例(占47.6%),第二个月内8例(占38.1%),第三个月内3例(占14.3%)。
1.4 治疗结果:21例继续原方案抗结核治疗,有胸液者配合抽液治疗,胸液量多、高热者加口服强的松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随访2年内无复发。21例中有4例误诊为耐药结核,使用二线药物,但确诊后恢复原方案,继续治疗。有2例误诊为肺结核合并肺癌,2例误诊为肺癌,转上级医院经纤维支气管镜检、刷检,肺穿刺活检排除肺癌。有1例误诊为合并肺炎,加抗生素治疗。
2 讨论
2.1 化疗反应性结核病又称结核病的类赫氏反应,指结核病人在接受TNH、RFP等的初期强化治疗时出现病灶暂时性或一时性“恶化”现象[1]。其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与治疗梅毒时的“治梅后症状加重反应”机制相似,即与变态反应有关[1]。在强化治疗期,大量结核杆菌在短期内被杀死,菌体崩解后释放出大量结核杆菌菌体原成分,如磷脂和蛋白质等,使处于高敏状态的肺、淋巴结、浆膜发生变态反应。这种反应使病灶毛细血管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渗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形成结节和使病灶坏死,表现有浆膜炎。菌体成分入血成为致热原,从而导致肺部病灶增多或扩大,出现浆膜腔积液,引起高热。此症状符合临床所见化疗反应性结核病多发生于抗结核治疗初期,痰检多为阳性的患者,且坚持原方案治疗病灶可吸收好转,痰菌减少。另有学者病理检查中发现,增大的病灶是干酪样物质吸入引起的吸入性肺炎。这可能也是化疗反应性结核病的发生机制之一。本组资料缺乏病理检查,不便分析。
, http://www.100md.com
2.2 本组病例的临床特征:(1)青壮年多见,多数40岁以下。本组病例发生于40岁以下患者占76.2%,最小21岁。(2)初治病例多见。本组均为初治。(3)浸润型肺结核多见。本组浸润型肺结核占80.9%,据报道[2,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远较浸润型肺结核发生率高。但本组资料未显示出这种规律,可能与本组例数少。还可能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入院后结核中毒症状重,常加用激素,即便发生也不典型。(4)痰检阳性多见。本组痰检阳性占71.4%。(5)多见于含TNH、RFP方案者,均为强力杀菌药。(6)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恶化”,胸膜炎,淋巴结肿大及高热。(7)发生时间多见于疗程开始后1~2月,最多3个月以内发生。本组1~2月内发生占95.3%,其余病例发生在3个月内。(8)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或临床经过良好,不改变治疗方案病灶在1~3个月内好转。
2.3 由于对化疗反应性结核病认识不足,耐药结核、肺癌、肺炎的鉴别不熟悉,片面重视耐药结核、肺癌、肺炎等常见疾病,与造成本组病例中4例误诊为耐药结核,2例误诊为肺结核合并肺癌,2例误诊为肺癌,另有1例误诊为合并肺炎。耐药结核病例,一般由不规则化疗引起,痰菌可转阳或复阳,恶化时间往往在治疗3个月后,原治疗方案继续治疗恶化加重,加用激素可加重病情,预后差。对于40岁以上中年有长期吸烟史患者,病灶出现在非结核好发部位(如肺上叶前段)或者伴有淋巴结肿大,大量胸液,经积极抗结核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者,应怀疑肺癌可能,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 http://www.100md.com
2.4 结核病化疗初期1~3个月内,发现病情“恶化”时,应及时明确诊断,分析发生原因。首先要明确化疗本身是否合理,其次是找出依据确定是否为化疗反应性结核病,再确定有无肺内合并症及抗体免疫低下的影响。治疗按原方案,适当加类固醇激素可缩短疗程,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42.
[2] 吕焕昌,何立东,吴新民.结核化疗期类赫氏反应[J].临床荟萃,1995,10:149.
[3] 梁思礼,廖俊秀,胡晓林.结核病化疗期类赫氏反应的表现(附136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229.
收稿日期:2007-05-10, 百拇医药(冯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