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18期
编号:11499488
产科急性DIC5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5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8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767-01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产科急性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是产科危重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若能及时诊断治疗可获痊愈[1]。为进一步探讨诊断及抢救治疗措施,现将我院2005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例产科急性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5月~2006年12月在院外发生了5例DIC病人由120送来我院抢救,年龄26~32岁,初产妇2例,经产妇3例。

    1.2 诱发产科DIC的因素:产科大出血2例,胎盘早剥2例,死胎1例。产后大出血分别于产后2小时、3小时送我院。胎盘早剥及死胎在院外查到凝血功能异常送来我院抢救。

    1.3 临床表现:本组5例病人中除原发疾病所特有的症状外,2例为产后阴道出血迅猛,量多,会阴伤口出血,皮下瘀血,渐出现凝血不良或不凝。1例胎盘早剥,除子宫内积血外,阴道出血,皮肤出血点,注射针孔出血。1例死胎来院时,凝血功能均出现异常,注射针孔出血。5例病人出血量平均为2 100 ml,最多达

    4 200 ml,。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肾、肝等器官功能损害,发生1个器官损害3例,2个以上的2例。

    1.4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10×109/L,其中1例血小板仅3×109/L;凝血酶原时间均比正常长>3秒;纤维蛋白原定量均<1.5 g/L;3P实验5例均为阳性。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治疗的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切断内、外源促凝物质的来源,在抗休克、输凝血因子等综合治疗的同时及时切除子宫,1例死胎治疗DIC的同时行剖宫取胎术。

    术后因3例腹部伤口渗血及会阴伤口渗血不止,予以腹部伤口加压包扎,会阴伤口再次缝扎止血,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使用氨甲环酸、止血敏、维生素K等治疗,使病人转危为安。5例病人均治愈。因此,对于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及早切除子宫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 讨论

    产科DIC的诊断:依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有些病例即使实验室检查未出报告前,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也可作出DIC的诊断,我们的体会是:(1)有易引起DIC的疾病如重症肝炎,胎盘早剥,死胎,严重感染,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等,突然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而且不凝,有休克症状。(2)有广泛出血倾向,尤其表现阴道大出血,无血凝块,出血不止。(3)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循环衰竭或休克。

    产科DIC的救治体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产科DIC病情凶险,但病因较明确,如分娩后出现阴道流血不凝,血压下降,皮肤黏膜有出血倾向,要考虑DIC的可能。抢救5例均成功,4例行子宫全切术,我们认为,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在综合治疗下如不能及时止血果断行子宫切除术,使病情很快得到改善,即使在休克状态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行子宫切除术。5例病人均在院外已出现DIC送来我院抢救,已失去了用肝素的时机,我们采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新鲜血液、冷沉淀、血小板悬液,使用抗纤溶及扩容等综合治疗,并予以足够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病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加强产前保健是预防产科并发症的有利措施,尤其在农村要加强孕期保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病情处理要果断、及时。

    参考文献:

    [1] 梁宝琳,洪琰华.产科急性DIC诊断与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9(3):147.

    收稿日期:2007-05-14, http://www.100md.com(张学秀 邱 莉 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