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前后脑梗死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为制订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3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脑梗死病人,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分别于系统健康教育实施前、实施1周后和出院随访第四周进行3次问卷调查。结果:脑梗死病人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人群脑梗死预防控制KAP评分比较:见表2。
健康教育实施前,男女性之间KAP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健康教育后,女性在相关行为方面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于脑梗塞预防控制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住院病人脑梗死预防控制相关知识来源:住院病人脑梗死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依次为报刊(66.98%)、电视和录像(62.40%)、医务人员(50.35%)、广播(38.21%)、医疗咨询(23.66%)、宣传栏(20.13%)、讲座(9.33%)、展览(7.89%)、网络(6.66%)。
3 讨论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导病人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1]。对于脑梗死的一级预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普及,对已经罹患脑梗死的病人,进行二级预防显得尤其重要。吸烟、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均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只有控制了高危因素,才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这也是脑梗死健康教育的重点所在。调查结果表明,脑梗死病人普遍缺乏预防控制发病的基本知识,一方面是由于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所致,另一方面是个人对健康责任感不够所引起。病人住院后,经系统的健康教育,大部分病人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过程中,能掌握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进行相关高危因素的二级预防。因此,入院后受过系统健康教育的病人与入院时相比较,KAP得分普遍较高。经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百拇医药(彭 芳 江光文)
2.2 不同人群脑梗死预防控制KAP评分比较:见表2。
健康教育实施前,男女性之间KAP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健康教育后,女性在相关行为方面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于脑梗塞预防控制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住院病人脑梗死预防控制相关知识来源:住院病人脑梗死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依次为报刊(66.98%)、电视和录像(62.40%)、医务人员(50.35%)、广播(38.21%)、医疗咨询(23.66%)、宣传栏(20.13%)、讲座(9.33%)、展览(7.89%)、网络(6.66%)。
3 讨论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导病人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1]。对于脑梗死的一级预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普及,对已经罹患脑梗死的病人,进行二级预防显得尤其重要。吸烟、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均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只有控制了高危因素,才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这也是脑梗死健康教育的重点所在。调查结果表明,脑梗死病人普遍缺乏预防控制发病的基本知识,一方面是由于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所致,另一方面是个人对健康责任感不够所引起。病人住院后,经系统的健康教育,大部分病人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过程中,能掌握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进行相关高危因素的二级预防。因此,入院后受过系统健康教育的病人与入院时相比较,KAP得分普遍较高。经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百拇医药(彭 芳 江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