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9期
编号:1159915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包积液的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9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9-1366-01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我们对1987年1月~2005年5月2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经临床检查,心脏扇扫,心脏X线摄像,心包穿刺等证实为肺心病合并心包积液病人1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依据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标准。本组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包积液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50~70岁,平均62岁。均有较长的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病史,病程15~35年,其中20年以上8例,19年以下3例,11例均有反复发生的右心衰病史,其心衰病史为3~20年。

    1.2 临床表现及特殊检查:11例慢性肺心病心包积液病人均有典型的肺心病心衰表现。如上唇及肢端紫绀11例,坐位可见明显的颈静脉怒张11例,舌、肤、面静脉曲张11例,双肺湿性啰音11例,剑突下收缩期杂音9例。肝大压痛10例,肝颈逆流征阳性10例,腹水9例,双下肢水肿11例,肘静脉压140 mmH2O以上8例,130 mmH2O者2例,120 mmH2O者1例。

    X线胸片显示心脏增大呈普大型11例,心胸比率11例均大于0.55(心胸比率在0.67~0.79之间),透视时心影随体位变化而移动11例。心脏扇扫检查11例,其中右室流出器墙宽17例,右室腔增大11例,心包积液11例,其中2例作心包穿刺为漏出液。

    1.3 治疗情况:本组肺心病心包积液一经诊断即给予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心衰等有效治疗,在治疗后30~50天复查X线心胸比率降至<0.53者10例,另1例由治疗前的0.79降至0.64,在治疗后动态观察心脏右室前壁前方及左室后壁后方液性喑区的变化,经动态观察无回声液性暗区随治疗的进行音区逐渐缩小,最后消失证明心包积液吸收,积液吸收时间为30~51天,心包积液的吸收一般与心衰的控制,水肿的消退而吸收。

    2 讨论

    2.1 本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积液的诊断依据:(1)11例治疗前经X线心脏摄影心影呈普大型,心胸比率0.67~0.78之间,治疗后心胸比率明显缩小,透视时心影随体位变化而移动,治疗前后心胸比率明显变化。(2)心脏扇扫治疗后液性音区缩小并最后消失,(3)其中2例心包穿刺为漏出液。以上足以证明慢性肺心病心包积液的存在。

    2.2 根据全国第四次肺心病专业会议的资料,全国共78853例肺心病住院病人的临床表现为:湿性啰音86.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16.5%,肝大80.4%,下肢水肿64.4%,腹水12.9%,杵状指15.6%,肺心病体征:发绀70%,肝大颈静脉怒张75%,杵状指14.7%,高血压7.2%,神经障碍6.5%。

    2.3 本组250例慢性肺心病病人中有11例合并心包积液占4.4%,说明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包积液并非罕见。

    2.4 对慢性肺心病心衰如能常规作超声心动或心脏扇扫,即可增加肺心病心包积液的检出率,如再作心包穿刺诊断更能明确。

    2.5 慢性肺心病的心包积液为肺心病心衰临床表现之一,一般为中等量以下积液,不需心包穿刺治疗,只需按肺心病常规治疗即可。

    收稿日期:2008-01-16, 百拇医药(唐桂红 李晓毅 李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