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10期
编号:11625226
麻醉医生指导下的护士负责模式用于术后急性疼痛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5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10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0-1550-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术后疼痛可能是病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是围术期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不仅造成主观痛苦,还对机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利影响,如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等[1]。尽管围术期疼痛治疗方面发展迅速,包括自控镇痛技术的广泛应用,但仍有60%~80%的手术病人存在显著未缓解的疼痛[2]。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建立规范化的镇痛管理而不是镇痛技术本身。1985年美国、德国正式成立急性疼痛服务(APSs)机构,并得到广泛的开展。关于APSs的管理模式,美国的APSs一般采用麻醉医生为基础的模式。由于麻醉医生人员紧张,主要任务在于临床麻醉,因此只有少数病人能受益于此疼痛管理模式[3]。欧洲许多医院APSs多采用麻醉医生指导下的护士负责模式。护士长时间与病人接触,有利于进行观察处理,训练有素的护士成为术后镇痛处理的关键环节。这种模式被认为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4]。我院从2004年1月开展APSs,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 998例,男/女比例为1∶1.8;年龄1~85岁;其中妇科436例,普外科614例,胸科198例,骨科402例,泌尿外科312例,其他36例。

    1.2 方法:(1)首先成立由麻醉医生、专职疼痛护士、病房护士、药剂师组成的APSs小组。(2)对APSs小组成员进行定期规范化镇痛管理培训,使小组成员,特别是专职疼痛护士能熟练掌握术后镇痛的知识和方法。(3)病人手术结束进入麻醉复苏室,由麻醉医生开出术后镇痛医嘱和必要时处方,由护士配制PAC镇痛液,设置自控镇痛参数,并用于病人。做好登记,送病人回病房后与病房护士交接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