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物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0-1507-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血栓性疾病(血栓形成或栓塞)涉及全身各系统器官,主要是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具有高发和高致残、致死性特点,造成临床严重后果。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血管损伤、局部血流改变以及血流成分的变化有关,而抗血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在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 血栓栓塞性疾病
1.1 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栓形成: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其漫长的病程中,常会由于斑块破裂或糜烂引发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动脉的部分或完全阻塞。AS与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小板与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其中血小板异常活化并启动血栓形成过程是关键的一环。
1.2 VTE=DVT+PTE: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者又称肺栓塞(PE)。DVT和PTE是同一疾病在不同发病部位、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VTE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因素,前者系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的差异致抗凝蛋白缺乏和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增强,是原发性VTE的原因;后者有外科手术与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及口服避孕药、长期卧床、骨折、既往VTE病史等。
2 抗血栓治疗药物
抗血栓治疗应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原发病性质以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对策,按抗血栓治疗方法,药物的选择有所侧重,强调个体化原则。为此按治疗的目的和治疗靶点,可将抗血栓药物作如下分类(见表1)。
3 抗栓治疗适应证
3.1 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特别是动脉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因而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是防治动脉和微血管血栓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研究证明,抗血小板治疗能明显降低冠脉、脑动脉及周围动脉血栓的发生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