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2-1887-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1984年,为全面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我国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代表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知识背景。但直到2001年,国家科技部才首次将军队院校的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我校“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幸成为全军第一个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实验室,由于军队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实验室的管理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经过5年的管理实践和摸索,实验室初步找到了一种既符合军队医学院校管理实际,又不违反《办法》的管理运行模式,于2005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概况
, 百拇医药
我校是一所军事医学特色鲜明的医学单科高校,按照学校“质量取胜、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军事医学研究,1999年将三个军队重点(开放)实验室组建成“创伤、烧伤与复合伤联合实验室”。2001年,作为部门开放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行列,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5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正式成为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具有以下主要特色:(1)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立足军事医学优势,始终坚持姓“军”为“民”的宗旨,既突出以现代火器伤为代表的战伤研究,同时选择冲击伤、撞击伤(交通事故伤)、烧伤、复合伤等军民两用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以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军民两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2)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紧密。联合实验室下属全军战创伤中心和全军烧伤中心,拥有60张床位,因此,科研课题大部分源于临床,通过基础研究,阐明“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救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新的思路。目前实验室在严重烧伤救治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多发伤、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战创伤休克的救治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3)救治与防护相结合。“伤”的防护是防止人类免受伤害的根本措施。实验室在针对伤员如何救治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创(战)伤防护器材的研究,先后研制出新型扫雷防护装备、软式防弹衣和防冲击波与破片背心等一批战创伤防护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4)共性与个性研究相互结合。“伤”的种类很多,各种“伤”的发病机制和救治虽各具特点,但在病理过程和防治上,“伤”仍有许多共性问题,如应激、缺血缺氧、感染、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等,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各种伤转归的关键问题。实验室在开展冲击伤、撞击伤、烧伤、复合伤等代表性单个伤研究的同时,始终抓住“伤”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在基础理论与救治上取得重大突破。
, 百拇医药
2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方向分散,科研场地不集中:实验室由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组建而成,虽然在科研大方向上,都以“伤”为研究目标,但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各自侧重不同,且均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由于各实验室致伤模型不统一,在创伤的共性科学问题研究上,经常出现矛盾的研究结果。在实验场地上,虽然归属于同一依托单位,但分散在不同的二级单位,彼此相距10多公里,从客观上造成管理不便。
2.2 领军人才缺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实验室组建之初,虽然有2名院士牵头,但中青年杰出学术带头人匮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总后“三星”人才均为无。此外,实验室合并时,为将来能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固定人员大多为从各实验室遴选的有较多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的高级职称研究人员,中、初级职称人员偏少,人才梯队职称、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倒置。
2.3 军队管理体制与《办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队管理体制特殊性。例如:实验室主任、依托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均无权决定实验室的固定编制人数,实验室很难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二是军事医学研究的特殊性。实验室长期担负军队自“六五”以来的数十项指令性科研课题,部分研究内容属于保密范畴,无法进行学术交流或吸引客座研究人员。
, 百拇医药
3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凝练方向,集中实验室科研场地:实验室聘请了国内外20余位同行专家,听取实验室主任的报告,进行严格论证,将实验室研究方向调整为创伤研究领域两大方向,即将主要科研工作聚焦于创伤应激、缺血缺氧、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等影响各种伤情转归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从而带动冲击伤、交通事故伤、烧伤、复合伤等代表性伤类的研究。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实验室主任王正国院士牵头申报的“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成为全军第一个获“973”计划资助的项目,通过5年攻关,在创伤救治理论和救治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结题时被科技部评为“优”,并由实验室副主任蒋建新研究员牵头申报的“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再次获得“973”项目延续资助,成功实现了实验室方向转换。同时,实验室依托单位充分发挥军队强大的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能力,自筹经费3000余万元,将一幢5500 m2办公大楼改建成为实验室主体大楼,除部分有特殊场地需求的研究单元,实现了实验室所有公共研究平台的集中管理。
, 百拇医药
3.2 完善制度,保证实验室科学高效运行。实验室根据《办法》和实际管理需要,制定完善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职责》、《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实验室客座人员管理办法》、《实验室流动人员招聘办法》、《实验室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实验室科学研究财务管理制度》等共16项规章管理制度,完善了人、财、物的管理,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推进“课题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突破研究室的框架和专业的界线,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实行“三定”(定人操作、定人管理、定期维护保养),专管共用,遵循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面向全国开放。组建“创伤救治协作网络”,使本实验室在创伤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尽快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及推广,建立了高效、灵活、广泛的开放合作渠道。
3.3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借助2003年军队院校改革,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剔除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12人,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优秀毕业研究生中选拔19名中初级科技人才充实实验室固定人员队伍,使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达到80人,平均年龄从建设前45岁,调整为42岁,其中实验室各个功能研究单元的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研究系列和实验系列人员比例从建设前的约9∶1调整为4∶1,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从建设前的14∶4∶1调整为约9∶3∶1。在总部决定固定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人员管理制度。以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实行下聘一级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需要决定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的比例。同时,依托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加速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举办、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各种培训活动,培养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努力营造栓心留人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室工作并参加和负责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培养学术带头人。先后有5名学术骨干归国担任实验室功能研究单元主任。建设期间,共有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2人进入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1人获黎鳌烧伤医学奖,1人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总后勤部“科技银星”,2人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称号,5人被授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被评为军队优秀博士研究生,初步缓解了实验室拔尖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匮乏的局面。
, 百拇医药
3.4 改革创新,克服实验室体制障碍:(1)建立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为中心的科技体制。在依托单位强有力的行政领导下,推行校长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明确实验室主任的职责为:对实验室政治思想、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全面领导。(2)试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打破功能研究单元的框架和专业的界线,在全实验室范围内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3)设立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从2003年开始,实验室利用科技部下拨的运行建设经费,设立了“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面向全国招标,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客座研究。(4)统一实验室的公共财务。实验室各功能研究单元的实验用房占用费,实验水电气费,公用仪器的运行费等由实验室统一支付,由实验室办公室年度末汇总并从各课题组扣除;各功能研究单元负责人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和经费预、决算情况报告,由实验室主任审核后,送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批准执行。对于进展不良或不按实验室有关规定执行的功能研究单元,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中断或取消其经费的使用。
通过上述措施,该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2006年度组织的实验室评估。
收稿日期:2008-05-05, 百拇医药(杨 勇 徐远旭 张红军)
1984年,为全面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我国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代表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知识背景。但直到2001年,国家科技部才首次将军队院校的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我校“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幸成为全军第一个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实验室,由于军队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实验室的管理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经过5年的管理实践和摸索,实验室初步找到了一种既符合军队医学院校管理实际,又不违反《办法》的管理运行模式,于2005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概况
, 百拇医药
我校是一所军事医学特色鲜明的医学单科高校,按照学校“质量取胜、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军事医学研究,1999年将三个军队重点(开放)实验室组建成“创伤、烧伤与复合伤联合实验室”。2001年,作为部门开放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行列,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5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正式成为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具有以下主要特色:(1)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立足军事医学优势,始终坚持姓“军”为“民”的宗旨,既突出以现代火器伤为代表的战伤研究,同时选择冲击伤、撞击伤(交通事故伤)、烧伤、复合伤等军民两用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以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军民两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2)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紧密。联合实验室下属全军战创伤中心和全军烧伤中心,拥有60张床位,因此,科研课题大部分源于临床,通过基础研究,阐明“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救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新的思路。目前实验室在严重烧伤救治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多发伤、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战创伤休克的救治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3)救治与防护相结合。“伤”的防护是防止人类免受伤害的根本措施。实验室在针对伤员如何救治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创(战)伤防护器材的研究,先后研制出新型扫雷防护装备、软式防弹衣和防冲击波与破片背心等一批战创伤防护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4)共性与个性研究相互结合。“伤”的种类很多,各种“伤”的发病机制和救治虽各具特点,但在病理过程和防治上,“伤”仍有许多共性问题,如应激、缺血缺氧、感染、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等,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各种伤转归的关键问题。实验室在开展冲击伤、撞击伤、烧伤、复合伤等代表性单个伤研究的同时,始终抓住“伤”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在基础理论与救治上取得重大突破。
, 百拇医药
2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方向分散,科研场地不集中:实验室由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组建而成,虽然在科研大方向上,都以“伤”为研究目标,但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各自侧重不同,且均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由于各实验室致伤模型不统一,在创伤的共性科学问题研究上,经常出现矛盾的研究结果。在实验场地上,虽然归属于同一依托单位,但分散在不同的二级单位,彼此相距10多公里,从客观上造成管理不便。
2.2 领军人才缺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实验室组建之初,虽然有2名院士牵头,但中青年杰出学术带头人匮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总后“三星”人才均为无。此外,实验室合并时,为将来能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固定人员大多为从各实验室遴选的有较多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的高级职称研究人员,中、初级职称人员偏少,人才梯队职称、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倒置。
2.3 军队管理体制与《办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队管理体制特殊性。例如:实验室主任、依托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均无权决定实验室的固定编制人数,实验室很难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二是军事医学研究的特殊性。实验室长期担负军队自“六五”以来的数十项指令性科研课题,部分研究内容属于保密范畴,无法进行学术交流或吸引客座研究人员。
, 百拇医药
3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凝练方向,集中实验室科研场地:实验室聘请了国内外20余位同行专家,听取实验室主任的报告,进行严格论证,将实验室研究方向调整为创伤研究领域两大方向,即将主要科研工作聚焦于创伤应激、缺血缺氧、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等影响各种伤情转归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从而带动冲击伤、交通事故伤、烧伤、复合伤等代表性伤类的研究。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实验室主任王正国院士牵头申报的“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成为全军第一个获“973”计划资助的项目,通过5年攻关,在创伤救治理论和救治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结题时被科技部评为“优”,并由实验室副主任蒋建新研究员牵头申报的“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再次获得“973”项目延续资助,成功实现了实验室方向转换。同时,实验室依托单位充分发挥军队强大的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能力,自筹经费3000余万元,将一幢5500 m2办公大楼改建成为实验室主体大楼,除部分有特殊场地需求的研究单元,实现了实验室所有公共研究平台的集中管理。
, 百拇医药
3.2 完善制度,保证实验室科学高效运行。实验室根据《办法》和实际管理需要,制定完善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职责》、《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实验室客座人员管理办法》、《实验室流动人员招聘办法》、《实验室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实验室科学研究财务管理制度》等共16项规章管理制度,完善了人、财、物的管理,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推进“课题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突破研究室的框架和专业的界线,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实行“三定”(定人操作、定人管理、定期维护保养),专管共用,遵循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面向全国开放。组建“创伤救治协作网络”,使本实验室在创伤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尽快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及推广,建立了高效、灵活、广泛的开放合作渠道。
3.3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借助2003年军队院校改革,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剔除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12人,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优秀毕业研究生中选拔19名中初级科技人才充实实验室固定人员队伍,使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达到80人,平均年龄从建设前45岁,调整为42岁,其中实验室各个功能研究单元的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研究系列和实验系列人员比例从建设前的约9∶1调整为4∶1,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从建设前的14∶4∶1调整为约9∶3∶1。在总部决定固定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人员管理制度。以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实行下聘一级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需要决定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的比例。同时,依托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加速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举办、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各种培训活动,培养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努力营造栓心留人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室工作并参加和负责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培养学术带头人。先后有5名学术骨干归国担任实验室功能研究单元主任。建设期间,共有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2人进入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1人获黎鳌烧伤医学奖,1人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总后勤部“科技银星”,2人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称号,5人被授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被评为军队优秀博士研究生,初步缓解了实验室拔尖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匮乏的局面。
, 百拇医药
3.4 改革创新,克服实验室体制障碍:(1)建立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为中心的科技体制。在依托单位强有力的行政领导下,推行校长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明确实验室主任的职责为:对实验室政治思想、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全面领导。(2)试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打破功能研究单元的框架和专业的界线,在全实验室范围内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3)设立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从2003年开始,实验室利用科技部下拨的运行建设经费,设立了“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面向全国招标,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客座研究。(4)统一实验室的公共财务。实验室各功能研究单元的实验用房占用费,实验水电气费,公用仪器的运行费等由实验室统一支付,由实验室办公室年度末汇总并从各课题组扣除;各功能研究单元负责人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和经费预、决算情况报告,由实验室主任审核后,送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批准执行。对于进展不良或不按实验室有关规定执行的功能研究单元,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中断或取消其经费的使用。
通过上述措施,该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2006年度组织的实验室评估。
收稿日期:2008-05-05, 百拇医药(杨 勇 徐远旭 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