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16期
编号:11669056
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5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16期
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笔答问卷对基层医院538名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针刺伤发生率95.54%。结论: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及时正确处理针刺伤所致身心损害,是当前护士职业防护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针刺伤;护士;调查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6-2448-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完成临床各种注射﹑输液是护士最基本的技术操作,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士成为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1],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通过伤口侵入受伤者体内。据报道[2]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毒(HIV)污染的针刺伤后,相应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0%~30%、0.4%~0.6%、0.25%~0.4%,针刺伤已成为严重影响护士的职业性健康问题。为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我们对5个基层医院538名护士近3年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讨针刺伤的原因和对策,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调查5个基层医院临床护士538人,平均年龄30.2岁,25岁以下141人,25~35岁276人,35岁以上121人;护士230人,护师189人,主管护师89人,副主任护师6人;中专201人,大专289人,本科48人; 护龄1~3年以下99人,4~6年118人,6年以上321人。

    1.2 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针刺伤发生情况、针刺伤处理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情况等。要求被调查者在看到问卷后15min内填答完毕。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50份,回收率91.7%,有效问卷538份,有效率97.8%。采用百分比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伤发生率:538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514例,针刺伤发生率95.54%。
, 百拇医药
    2.1.1 不同年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见表1。

    2.1.2 不同职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护士230例(44.75%),护师189例(36.77%),主管护师89例(17.31%),副主任护师6例(1.17%)。

    2.2 针刺伤发生环节见表2。

    2.3 针刺伤发生原因见表3。

    2.4 对针刺伤的认知情况见表4。

    2.5 针刺伤报告:及时报告36例(6.69%),未及时报告266例(49.44%),未报告236例(43.87%)。

    2.6 针刺伤后处理:局部处理398例(73.98%),风险评估36例(6.69%),注射疫苗88例(16.36%),未处理88例(16.36%)。
, http://www.100md.com
    2.7 针刺伤处理流程与报告制度:538名调查者中回答医院有针刺伤处理流程61例(11.33%),回答无233例(43.31%),回答不知道244例(45.35%)。

    2.8 针刺伤后心理变化:焦虑216例(42.02%),恐惧173例(33.66%),无所谓102例(19.85%),自责16例(3.11%),悲观7例(1.36%)。

    2.9 针刺伤防护知识获取途径:学校教育28.90%,医院培训25.82%,查阅书籍20.81%,网络资料14.06%,参加学习班6.17%,参加学术会议4.24%。

    3 讨论

    3.1 针刺伤发生情况:调查显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95.54%,25~35岁年龄段护士3次及以上针刺伤发生率79.35%,>35岁年龄段护士3次及以上针刺伤发生率84.30%,明显高于25岁以下年龄段的护士,说明针刺伤的次数与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限相关,年龄越大,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越长, 受到针刺伤的几率越大。护士与护师发生针刺伤分别为44.75%和36.77%,明显高于中高级职称的护士,这与大量的基础护理操作主要由她们来完成有关,她们动作快捷,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工作经验不足易发生针刺伤。针头毁形发生针刺伤占17.16%,38.81%的护士回答采用的针头毁形是用手取下针头,不规范操作导致针刺伤发生率增高。工作繁忙、病人躁动、劳累、器材不安全、工作环境欠佳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 百拇医药
    3.2 针刺伤防护对策

    3.2.1 加强针刺伤防护培训: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29.93%的护士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近半数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针刺伤后的处理程序,16.36%的护士因伤口小,自恃接种了乙肝疫苗不会感染HBV等侥幸心理而不处理伤口,这些都与针刺伤防护培训不到位有关。调查显示针刺伤防护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教育与医院培训,与文献报道一致[4]。学校和医院应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培养,专题学习针刺伤防护知识,如安全操作程序、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 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慎独精神。新参加工作的护士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岗护士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强化针刺伤防护知识,医院有关部门对落实情况加强督促与检查。

    3.2.2 改善操作环境:16.34%的护士因操作时光线不足、空间狭小、环境嘈杂等致针刺伤的发生。明亮宽敞、整洁有序、布局合理的工作环境,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废弃针头应直接放入专门的锐器收集箱。本次调查77.05%的护士回答医院使用了针头注射器、输液器、留置针等防护器材,说明医院已开始重视操作环境的改善。
, http://www.100md.com
    3.2.3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明文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需用钳子夹住针头分离,如必须回套针帽,应采用单手重新盖帽技术,整个操作过程应从容不迫;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的协助,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和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要戴手套。

    3.2.4 建立针刺伤管理系统:我国锐器伤害管理仅处在起始阶段,尚无严谨的法律法规以及预防锐器伤的教育制度[5]。医院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针刺伤防护,建立针刺伤书面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一旦发生针刺伤后受伤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定期分析针刺伤的原因,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免费提供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定期为护士进行HBV、HCV、HIV抗体等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3.2.5 心理疏导:80.15%的护士在针刺伤后发生心理障碍,因此对不幸发生针刺伤的护士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由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同时护士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受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5]。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谢红珍,聂 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

    [2] 张 培.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91.

    [3]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4] 吴安华,任 南,吕一欣,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

    [5] 应菊素,徐国英,王 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0(3):204.

    收稿日期:2008-04-22, http://www.100md.com(张建新 吴文桃 胡春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