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安全防护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7-2633-02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在临床工作中,检验医师接触到血液的几率非常高。血液是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如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 ,因此,临床检验血液中的安全防护问题尤为重要,为了自己及患者的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安全第一”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居高不下,加之艾滋病的出现,这些都是血液传播性疾病,对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威胁极大。今就临床检验血液中的安全防护做以下简述,供同道参考。
1 血液学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
1.1 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种:(1)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18%。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2)皮肤破损:由于破损皮肤(小伤口、溃疡、擦伤等)与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长时间接触可以造成感染。(3)黏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 百拇医药
1.2 间接接触:皮肤或黏膜与被带HBV血液污染了的物品(如电话、试管、仪器表面等)接触,可以感染HBV。 检验人员的手最容易被HBV污染,咬指甲、抽烟、饮食等其它接触行为都可以构成间接接触。
2 血液学检验中的防护措施
2.1 使用安全性高的血液学检验用品:当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推出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产品,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检验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提高工作环境质量。如采血器材,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典型的真空采血系统由双向无菌针头、持针器和各种真空管三部分组成,与多种血液学检验仪器配套,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检验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上机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近年推出的安全锁定装置(SAFETYLOKTM),采血完毕,无需再从持针器上取下针头,将套袖向上一推,即可将针头封闭于套袖中,然后一起弃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针头造成的损伤。
, http://www.100md.com
2.2 洗手:当与患者和血样接触后应该洗手,这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容易做到的自我保护措施。常规洗手,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就已经足够,无需使用消毒液。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时,工作完成后及离开实验室前,脱手套后,吃东西、吸烟、化妆、换隐形眼镜及上厕所前,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必须认真洗手。
2.3 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检验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可能。
乳胶手套应为一次性医用产品,应从质量过关的厂商购买,使用前后应检查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破损。使用中如手套沾上血或因理化因素出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因为HBV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使用实验室中的电话或电脑时,应摘手套。如患者有明确的HIV或HBV感染时,可戴双层手套或特制不锈钢丝网手套,严防针刺意外。
, http://www.100md.com
2.4 严格要求检验人员在实施操作时佩戴护目眼镜,防止血液溅入眼睛。
2.5 清除血迹:真空采血系统为全封闭系统,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采血、标本运输、标本处理中血样外溅的机会。但是各种操作意外也可能发生,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如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试管无盖,系统开放,血液学检验过程中血样污染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多。无论采用何种系统,一旦出现血样污染,即应使用医用消毒剂,清除血污。具体清除步骤如下:(1)清除前应先戴厚乳胶手套,有条件时可以穿保护服。如果血污中带有碎玻璃或其他利物,应先将其扫除,切忌用手接触。如果血污太多,可考虑穿不透水的胶鞋。(2)用手纸、纱布或纸巾等吸干血迹,以增加消毒剂的效力。(3)清洗污染面,并吸干。(4)使用中效至高效医用消毒剂消毒表面。消毒液应保留足够的时间。(5)可吸干消毒液或令消毒液自干。(6)用水冲洗表面并擦干防滑。(7)将所有废弃物置于专用容器,按医院有关规定统一弃置。
2.6 针头的使用与弃置:针头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使用针头时要格外小心。在检验过程中,原则上应尽量减少使用针头、减少对针头的操作。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时,采血员往往处于一种两难境地。采血后,如果不摘掉针头,将血直接由注射器推入试管,往往由于血液通过针头时压力过大,造成溶血,血样质量不能保证。如果将针头摘掉后再推血入试管,就不得不用手对针头进行操作,危险性很大,人员安全不能保证。推荐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多数真空采血系统厂商均提供专用针头弃置容器。采血后,血样已在真空管中。一手拿持针器,针头可以轻松地在专用针头弃置容器的凹槽内取下,针头自动落入坚固的容器内。这样,血样的质量和人员的安全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 百拇医药
2.7 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实验室应宽敞、整洁,实验室内应禁止饮食、吸烟等活动,外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实验室负责人应对本室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定书面安全规定,并监督实施。严格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弃置实验室废物。
3 血液学检验中意外的处理
3.1 与HBV的意外接触:HBV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意外接触传染。患者可以传染检验人员,检验人员也可以传染患者。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规定所有有可能接触HBV的医疗工作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标准程序是:首次注射后1个月及6个月后再注射1次,共3次。
检验人员皮下或黏膜与血样意外接触后,感染乙肝危险性大小是由血样乙肝感染情况、检验人员注射乙肝疫苗情况及其免疫反应状况等决定的。危险性大小不同,采取的预防措施也不一样。
3.2 与HIV的意外接触:HIV可以通过直接意外接触传染,尚无报道表明其可通过间接意外接触传染。HIV可以由患者传染医疗工作者,也可由医疗工作者传染患者。由于尚无有效的HIV疫苗,与HIV意外接触后无法进行免疫预防,CDC发布一种使用叠氮双脱氧胸腺嘧啶(AZT)的预防方案。AZT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FDA)批准的第一种抗HIV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阻止病毒RNA向DNA的逆转录。以AZT为主的预防方案有一定效果,但是疗效尚不肯定,具有实验性质。如果发生意外接触的血样确认为HIV阳性或极端怀疑为阳性时,可以考虑使用此预防方案。发生与HIV的直接意外接触后,如决定使用此预防方案,应尽快施行,但最好到当地省级疾控中心专门预防机构咨询并寻求帮助。
收稿日期:2008-04-10, http://www.100md.com(张清云)
在临床工作中,检验医师接触到血液的几率非常高。血液是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如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 ,因此,临床检验血液中的安全防护问题尤为重要,为了自己及患者的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安全第一”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居高不下,加之艾滋病的出现,这些都是血液传播性疾病,对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威胁极大。今就临床检验血液中的安全防护做以下简述,供同道参考。
1 血液学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
1.1 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种:(1)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18%。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2)皮肤破损:由于破损皮肤(小伤口、溃疡、擦伤等)与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长时间接触可以造成感染。(3)黏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 百拇医药
1.2 间接接触:皮肤或黏膜与被带HBV血液污染了的物品(如电话、试管、仪器表面等)接触,可以感染HBV。 检验人员的手最容易被HBV污染,咬指甲、抽烟、饮食等其它接触行为都可以构成间接接触。
2 血液学检验中的防护措施
2.1 使用安全性高的血液学检验用品:当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推出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产品,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检验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提高工作环境质量。如采血器材,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典型的真空采血系统由双向无菌针头、持针器和各种真空管三部分组成,与多种血液学检验仪器配套,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检验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上机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近年推出的安全锁定装置(SAFETYLOKTM),采血完毕,无需再从持针器上取下针头,将套袖向上一推,即可将针头封闭于套袖中,然后一起弃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针头造成的损伤。
, http://www.100md.com
2.2 洗手:当与患者和血样接触后应该洗手,这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容易做到的自我保护措施。常规洗手,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就已经足够,无需使用消毒液。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时,工作完成后及离开实验室前,脱手套后,吃东西、吸烟、化妆、换隐形眼镜及上厕所前,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必须认真洗手。
2.3 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检验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可能。
乳胶手套应为一次性医用产品,应从质量过关的厂商购买,使用前后应检查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破损。使用中如手套沾上血或因理化因素出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因为HBV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使用实验室中的电话或电脑时,应摘手套。如患者有明确的HIV或HBV感染时,可戴双层手套或特制不锈钢丝网手套,严防针刺意外。
, http://www.100md.com
2.4 严格要求检验人员在实施操作时佩戴护目眼镜,防止血液溅入眼睛。
2.5 清除血迹:真空采血系统为全封闭系统,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采血、标本运输、标本处理中血样外溅的机会。但是各种操作意外也可能发生,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如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试管无盖,系统开放,血液学检验过程中血样污染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多。无论采用何种系统,一旦出现血样污染,即应使用医用消毒剂,清除血污。具体清除步骤如下:(1)清除前应先戴厚乳胶手套,有条件时可以穿保护服。如果血污中带有碎玻璃或其他利物,应先将其扫除,切忌用手接触。如果血污太多,可考虑穿不透水的胶鞋。(2)用手纸、纱布或纸巾等吸干血迹,以增加消毒剂的效力。(3)清洗污染面,并吸干。(4)使用中效至高效医用消毒剂消毒表面。消毒液应保留足够的时间。(5)可吸干消毒液或令消毒液自干。(6)用水冲洗表面并擦干防滑。(7)将所有废弃物置于专用容器,按医院有关规定统一弃置。
2.6 针头的使用与弃置:针头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使用针头时要格外小心。在检验过程中,原则上应尽量减少使用针头、减少对针头的操作。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时,采血员往往处于一种两难境地。采血后,如果不摘掉针头,将血直接由注射器推入试管,往往由于血液通过针头时压力过大,造成溶血,血样质量不能保证。如果将针头摘掉后再推血入试管,就不得不用手对针头进行操作,危险性很大,人员安全不能保证。推荐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多数真空采血系统厂商均提供专用针头弃置容器。采血后,血样已在真空管中。一手拿持针器,针头可以轻松地在专用针头弃置容器的凹槽内取下,针头自动落入坚固的容器内。这样,血样的质量和人员的安全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 百拇医药
2.7 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实验室应宽敞、整洁,实验室内应禁止饮食、吸烟等活动,外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实验室负责人应对本室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定书面安全规定,并监督实施。严格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弃置实验室废物。
3 血液学检验中意外的处理
3.1 与HBV的意外接触:HBV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意外接触传染。患者可以传染检验人员,检验人员也可以传染患者。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规定所有有可能接触HBV的医疗工作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标准程序是:首次注射后1个月及6个月后再注射1次,共3次。
检验人员皮下或黏膜与血样意外接触后,感染乙肝危险性大小是由血样乙肝感染情况、检验人员注射乙肝疫苗情况及其免疫反应状况等决定的。危险性大小不同,采取的预防措施也不一样。
3.2 与HIV的意外接触:HIV可以通过直接意外接触传染,尚无报道表明其可通过间接意外接触传染。HIV可以由患者传染医疗工作者,也可由医疗工作者传染患者。由于尚无有效的HIV疫苗,与HIV意外接触后无法进行免疫预防,CDC发布一种使用叠氮双脱氧胸腺嘧啶(AZT)的预防方案。AZT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FDA)批准的第一种抗HIV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阻止病毒RNA向DNA的逆转录。以AZT为主的预防方案有一定效果,但是疗效尚不肯定,具有实验性质。如果发生意外接触的血样确认为HIV阳性或极端怀疑为阳性时,可以考虑使用此预防方案。发生与HIV的直接意外接触后,如决定使用此预防方案,应尽快施行,但最好到当地省级疾控中心专门预防机构咨询并寻求帮助。
收稿日期:2008-04-10, http://www.100md.com(张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