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以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截肢率。方法:选取1995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坏疽86例,坏疽总足数109只,其中湿性坏疽87只,干性坏疽22只,干性坏疽截肢足数17只、死亡6例。坏疽病因除5例为金属物品刺伤外,其余为穿鞋受压所致。 其中Ⅱ级43例,Ⅲ级23例,Ⅳ级3例,Ⅴ级17例。干性坏疽占总数的20.18%,湿性坏疽占总数的79.82%。我们采取全身及局部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结果:经过治疗,Ⅴ级者均已截肢,截肢足数占15.60%,非截肢者的治愈率100%,总治愈率84.40%。非截肢患者均能步行500步以上。结论:糖尿病足坏疽应该综合治疗,降血糖的同时,给予抗感染、改善循环及伤口局部处理,疗效满意。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足;坏疽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1-3221-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 百拇医药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糖尿病慢性致残并发症。主要因为下肢中小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并发感染所致,早期以双足感觉减退麻木、发凉、疼痛为主要表现,进一步可引起溃疡及干湿性坏疽,早期诊断,可减少致残率。对我院1995年7月~2007年12月住院的1 851例糖尿病患者中有糖尿病足坏疽者86例,占同期住院数的4.65%。我们采用严格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功能、伤口局部治疗、精心护理及糖尿病教育等措施综合处理,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6例,男63例,女23例,年龄42~77岁,平均63.55岁。病程5~15年,平均10.22年。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患者78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8例,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疼痛等肢体缺血、缺氧的临床表现,皆有程度不同的肢端溃疡、坏疽,坏疽总足数109只,其中湿性坏疽87只,干性坏疽22只,干性坏疽截肢足数17只、死亡6例。坏疽病因除5例为金属物品刺伤外,其余均为穿鞋、袜不适受压所致。 病例选择:按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确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同时合并有下肢慢性缺血、缺氧、营养障碍或肢端坏疽溃疡首选病例。 足坏疽从发病到治愈所需时间12~194天,平均29.71天,治疗前、后平均空腹血糖分别为15.21 mmol/L、8.96 mmol/L,血糖测定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1.2.1 全身治疗:(1)严格控制血糖:应用胰岛素,辅以口服降糖药。(2)控制感染:根据患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3)改善循环功能:①前列腺素E1(PGE1)100~200 μg加入生理盐水250~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4周为1疗程。②阿司匹林0.1 g/d口服。
1.2.2 局部治疗:(1)清创:清除所有坏死组织,充分引流脓液,暴露至正常组织。(2)局部中药外敷:局部外敷中药生肌玉红膏。
2 结果
湿性坏疽经综合治疗均痊愈。截肢足数占15.60%,非截肢者的治愈率100%,总治愈率84.40%。非截肢患者均能步行500步以上,步行速度能达100步/分。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的特殊病变,以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为主要临床症状。因多发于下肢、足趾、足底部,所以称为“糖尿病足”。本病属于糖尿病常见严重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主要原因之一。国外报道糖尿病足坏疽约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20%,发生足坏疽的糖尿病患者平均为64岁。国内糖尿病患者发生足坏疽者约占0.9%~1.7%。发病因素:(1)糖尿病神经病变。(2)血管病变及缺血。(3)足部压力的异常及胼胝的形成。(4)存在着其它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6)年龄:1/3患者年龄大于65岁,无法自行进行足部的检查。(7)多种细菌感染。浅表的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造成,而深部的脓肿则可能是需氧菌及厌氧菌联合感染所造成的。本文86例糖尿病足坏疽病例占同期住院糖尿病患者的4.65%。说明糖尿病足坏疽所占住院比例低于国外,但高于国内水平[3]。对于本病,国外传统的治疗方法采取高位截肢手术,1988年Lerni报道美国传统糖尿病患者每年有4万人被截肢,过去国内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的截肢率占21%~66.6%,给糖尿病患者造成终生残疾和极大痛苦。本组糖尿病足截肢占15.60%,明显低于国内水平[1,2]。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微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周围血管病变可致末梢供血不足,周围神经病变可致感觉障碍、皮肤干燥、肌肉萎缩等,若有外界损伤存在,如穿瘦小鞋袜、踩踏异物、洗脚水温过高、修治胼胝和鸡眼所致创伤等,均可使糖尿病足发生感染,甚至坏疽。本组86例患者中有81例为穿瘦小鞋、袜所致,5例为金属物品刺伤,充分说明足坏疽多有诱因。糖尿病足坏疽的病理基础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变化,在人体负重部位较显著,尤其足部易发生坏疽。由于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体液和蛋白渗出造成足部水肿,阻止了白细胞进入组织间,降低了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而且一旦出现感染,其血小板聚集黏附能力增强,纤维蛋白活力增高,溶纤维蛋白活力降低,易于形成微血栓,最终导致坏疽。按照Wagner分级[4],本组86例中Ⅱ级43例,Ⅲ级23例,Ⅳ级3例,Ⅴ级17例均已截肢。
, 百拇医药
糖尿病足治疗:在应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前列腺素E1,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素A2合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并能扩张外周和冠状血管。局部清创的基础上辅以生肌玉红膏外敷,有去腐生肌促进愈合的作用。经以上处理后坏疽无好转,并将危及全身时,应行截趾、肢手术治疗,截肢手术所需截层面在考虑到病变波及范围的同时,还应注意应为功能位。病情发展到WagnerⅢ级者,治疗就较困难,Ⅳ~Ⅴ级者一般均应截肢治疗。本组Ⅳ级者亦经保守治疗有效,说明应积极控制糖尿病、严格控制感染、改善循环功能及伤口局部治疗。另外,湿性坏疽的预后优于干性坏疽。总之,早期发现、早期综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其预后良好。
糖尿病足发生率逐年上升,患者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血糖变化,而不重视足部的病变,故应加强健康教育。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测,50%~80%的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可通过适当的教育进行预防。有报道认为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明显降低截肢率,可见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50%~60%的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可通过适当的教育进行预防,特别是对糖尿病足的预防效果尤其显著。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85.
[2] 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6.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1997,20:1183.
[4] 王秀问.老年人糖尿病足[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5,16(2):77.
收稿日期:2008-03-21, 百拇医药(王 莉 聂俊华)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足;坏疽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1-3221-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 百拇医药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糖尿病慢性致残并发症。主要因为下肢中小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并发感染所致,早期以双足感觉减退麻木、发凉、疼痛为主要表现,进一步可引起溃疡及干湿性坏疽,早期诊断,可减少致残率。对我院1995年7月~2007年12月住院的1 851例糖尿病患者中有糖尿病足坏疽者86例,占同期住院数的4.65%。我们采用严格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功能、伤口局部治疗、精心护理及糖尿病教育等措施综合处理,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6例,男63例,女23例,年龄42~77岁,平均63.55岁。病程5~15年,平均10.22年。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患者78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8例,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疼痛等肢体缺血、缺氧的临床表现,皆有程度不同的肢端溃疡、坏疽,坏疽总足数109只,其中湿性坏疽87只,干性坏疽22只,干性坏疽截肢足数17只、死亡6例。坏疽病因除5例为金属物品刺伤外,其余均为穿鞋、袜不适受压所致。 病例选择:按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确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同时合并有下肢慢性缺血、缺氧、营养障碍或肢端坏疽溃疡首选病例。 足坏疽从发病到治愈所需时间12~194天,平均29.71天,治疗前、后平均空腹血糖分别为15.21 mmol/L、8.96 mmol/L,血糖测定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1.2.1 全身治疗:(1)严格控制血糖:应用胰岛素,辅以口服降糖药。(2)控制感染:根据患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3)改善循环功能:①前列腺素E1(PGE1)100~200 μg加入生理盐水250~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4周为1疗程。②阿司匹林0.1 g/d口服。
1.2.2 局部治疗:(1)清创:清除所有坏死组织,充分引流脓液,暴露至正常组织。(2)局部中药外敷:局部外敷中药生肌玉红膏。
2 结果
湿性坏疽经综合治疗均痊愈。截肢足数占15.60%,非截肢者的治愈率100%,总治愈率84.40%。非截肢患者均能步行500步以上,步行速度能达100步/分。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的特殊病变,以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为主要临床症状。因多发于下肢、足趾、足底部,所以称为“糖尿病足”。本病属于糖尿病常见严重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主要原因之一。国外报道糖尿病足坏疽约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20%,发生足坏疽的糖尿病患者平均为64岁。国内糖尿病患者发生足坏疽者约占0.9%~1.7%。发病因素:(1)糖尿病神经病变。(2)血管病变及缺血。(3)足部压力的异常及胼胝的形成。(4)存在着其它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6)年龄:1/3患者年龄大于65岁,无法自行进行足部的检查。(7)多种细菌感染。浅表的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造成,而深部的脓肿则可能是需氧菌及厌氧菌联合感染所造成的。本文86例糖尿病足坏疽病例占同期住院糖尿病患者的4.65%。说明糖尿病足坏疽所占住院比例低于国外,但高于国内水平[3]。对于本病,国外传统的治疗方法采取高位截肢手术,1988年Lerni报道美国传统糖尿病患者每年有4万人被截肢,过去国内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的截肢率占21%~66.6%,给糖尿病患者造成终生残疾和极大痛苦。本组糖尿病足截肢占15.60%,明显低于国内水平[1,2]。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微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周围血管病变可致末梢供血不足,周围神经病变可致感觉障碍、皮肤干燥、肌肉萎缩等,若有外界损伤存在,如穿瘦小鞋袜、踩踏异物、洗脚水温过高、修治胼胝和鸡眼所致创伤等,均可使糖尿病足发生感染,甚至坏疽。本组86例患者中有81例为穿瘦小鞋、袜所致,5例为金属物品刺伤,充分说明足坏疽多有诱因。糖尿病足坏疽的病理基础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变化,在人体负重部位较显著,尤其足部易发生坏疽。由于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体液和蛋白渗出造成足部水肿,阻止了白细胞进入组织间,降低了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而且一旦出现感染,其血小板聚集黏附能力增强,纤维蛋白活力增高,溶纤维蛋白活力降低,易于形成微血栓,最终导致坏疽。按照Wagner分级[4],本组86例中Ⅱ级43例,Ⅲ级23例,Ⅳ级3例,Ⅴ级17例均已截肢。
, 百拇医药
糖尿病足治疗:在应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前列腺素E1,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素A2合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并能扩张外周和冠状血管。局部清创的基础上辅以生肌玉红膏外敷,有去腐生肌促进愈合的作用。经以上处理后坏疽无好转,并将危及全身时,应行截趾、肢手术治疗,截肢手术所需截层面在考虑到病变波及范围的同时,还应注意应为功能位。病情发展到WagnerⅢ级者,治疗就较困难,Ⅳ~Ⅴ级者一般均应截肢治疗。本组Ⅳ级者亦经保守治疗有效,说明应积极控制糖尿病、严格控制感染、改善循环功能及伤口局部治疗。另外,湿性坏疽的预后优于干性坏疽。总之,早期发现、早期综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其预后良好。
糖尿病足发生率逐年上升,患者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血糖变化,而不重视足部的病变,故应加强健康教育。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测,50%~80%的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可通过适当的教育进行预防。有报道认为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明显降低截肢率,可见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50%~60%的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可通过适当的教育进行预防,特别是对糖尿病足的预防效果尤其显著。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85.
[2] 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6.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1997,20:1183.
[4] 王秀问.老年人糖尿病足[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5,16(2):77.
收稿日期:2008-03-21, 百拇医药(王 莉 聂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