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直肠、肛管疾病 > 肛裂
编号:11702297
慢性肛裂诊治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5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22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2-3411-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肛裂是最常见的肛门部疾病之一,然而临床上对其重视不够,发病和治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慢性肛裂常规保守治疗为何不易愈合,肛裂为何容易发生在后正中线等问题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现就有关慢性肛裂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

    除损伤及解剖上因肛管后正中线处肌肉相对薄弱形成所谓的minor三角等因素外,局部感染被认为是慢性肛裂形成的主要因素。Jensen总结[1]20年治疗的1 391例慢性肛裂,其中有1 313例找不到明显的损伤因素,故认为是由于局部感染所致,感染可以原发于肛窦,亦可以原发于肛周皮肤。仔细检查时经常会发现肛裂患者肛周皮肤皱折内有较多粪便残留。粪便所产生的氨与汗水中的氢离子协同对肛周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感染发生;而感染时炎性细胞又可以释放溶解胶原的酶,阻止上皮组织再生与延伸,而造成肛裂长期不能愈。由于肛裂患者肛管静息压升高,使肛管膜、皮肤及皮下组织血流灌注指数下降,造成肛裂创面局部缺血、经久不愈。kortbeek[2]应用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发现这种低灌注在后正中线处较明显。而行侧方括约肌切开术后,肛管静息压降低,肛膜的血流灌注增加,可促进肛裂愈合[3]。直肠内超声检查发现部分经产妇肛管前部的内括约肌明显变薄甚至缺损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