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16年第10期
编号:363522
创伤后脑缺血治疗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2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10期
脑损伤,颅脑,1创伤后脑缺血界定和辅助诊断,2创伤后脑缺血治疗,3小结
     梁武乔 综述,甘华忠 审校(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脑系科,广西530299)

    创伤后脑缺血治疗研究进展

    梁武乔 综述,甘华忠 审校

    (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脑系科,广西530299)

    脑缺血;创伤和损伤;脑疾病;神经系统;综述

    颅脑损伤是目前最为严重、最危险的创伤疾病之一,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神经外科主要研究方向,其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1-2]。伴随临床对于脑损伤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因此,逐渐意识到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均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程度影响,从而造成预后不良。其中脑组织缺血缺氧与创伤后脑继发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重型脑损伤后患者出现早期脑缺血的概率非常高,超过90%[3-4]。及时有效抑制创伤后脑缺血性损害对改善颅脑创伤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创伤后脑缺血诊断和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创伤后脑缺血界定和辅助诊断

    1.1脑缺血界定人体脑部组织供血非常丰富,在出现创伤后通常情况下难以借助单纯的脑血流量判定是否缺血。因此,按照Frick公式计算[5]:脑氧代谢率=脑血流量×动静脉氧差,当脑血流量难以维持正常脑氧代谢率时,则判定脑组织存在缺血[6]。

    1.2脑缺血损伤机制以脑缺血范围划分,创伤后脑缺血类型可分为全脑缺血、局部脑缺血。其损伤机制主要包括:(1)血管原发性机械损伤引发供血区域发生脑组织缺血;(2)创伤后出现弥漫性脑肿胀,颅内压升高,使得全脑低灌注;(3)血肿类占位病变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4)患者创伤后发生微血管病变;(5)不合理用药、手术等其他医源性因素造成缺血性脑损伤;(6)脑血管痉挛;(7)局部体循环改变和脑血流改变对颅脑创伤造成的影响[7-9]。

    1.3创伤后脑缺血辅助诊断创伤后脑缺血没有较为特异性的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延后性,造成创伤后脑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判断。对创伤后脑缺血的主要辅助诊断方法和优缺点如下:(1)CT诊断:颅脑损伤患者主要辅助检查方法是CT头颅平扫,其具有扫描速度快的特点,能够明确显示出血引起的占位性病变和弥漫性脑肿胀。在早期对头颅进行CT诊断时也能够检出低密度灶,其表明可能为脑水肿或脑缺血。然而单一的CT诊断无法区分脑缺血和脑水肿,脑缺血血管分布区主要呈现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灶;脑水肿则是脑池、脑沟和脑室系统呈现对称或不对称缩小[10]。因此,需要运用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及MRI,从而明确诊断疑似脑缺血病灶。CT血管成像能够明确显示出患者颅内动脉的形态学变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4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