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联合放大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分析*
微血管,分型,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何志威,王一平,钟 灵,史 华,徐 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资阳641300)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影响。胃癌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胃癌早期缺乏典型的消化道症状及体征,难以发现,给诊断带来了极大困难。目前,“内镜+病理活检”是诊断胃黏膜病变的“金标准”,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低,内镜下病理活检结果与胃黏膜实际病变性质存在一定差异[1]。如何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已成为消化内镜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采用普通电子胃镜观察后活检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放大内镜观察病变后活检2种不同方法进行检测,旨在探讨放大内镜结合NBI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过程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胃镜室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局部胃黏膜糜烂、微隆起或凹陷、粗糙、颜色异常等病灶者。排除标准:有呼吸系统、心肺脑、肝肾功能等方面疾病的患者;存在无法配合本研究的对象。最终纳入研究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31~69岁,中位年龄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规定,且已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采用Olympus带有NBI的EVIS-260J系统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保持不变,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NBI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均采取组织活检,然后再送病理,最后组织评分及分型。
1.2.2 判断标准 参照相关内镜图像评分标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