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血清MMP-9影响的研究进展
蛋白酶,脑缺血,1NBP治疗ACI的依据,2ACI中血清MMP-9水平,3小结
曾 玲综述,满荣勇审校(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湖南怀化418000)急性脑梗死(ACI)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以致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疾病。截至2010年,我国脑梗死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第一,其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从相关病理环节干预ACI的病程日渐得到重视,如神经保护剂丁苯酞(NBP)治疗AC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锌依赖的蛋白水解酶,脑梗死急性期MMP-9的表达明显增加并参与了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出血性转化等病理过程。其血清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溶栓后出血转化等密切相关,可作为ACI的标志物[2]。本研究就NBP注射液治疗ACI的研究进展及对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进行综述。
1 NBP治疗ACI的依据
1.1 脑梗死治疗现状 ACI是由于脑部供血血管突然因血流受阻,造成脑组织急性缺血性损伤,引起神经功能缺失。当动脉阻塞后,大脑中细胞死亡速度与局部血流量减少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脑和血管的成像显示,侧支血流可以在主要脑动脉闭塞后数小时内维持脑组织代谢[3],通过维持侧支血流,及时挽救半暗带的脑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公认机制。传统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促进脑部血液的循环,尤其是超早期溶栓治疗,但由于“溶栓时间窗”及患者自身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仅1.6%的ACI患者能够得到“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4]。因此,通过药物改善局部脑循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减少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及继发细胞毒性反应导致的细胞死亡成为治疗关键因素。
1.2 NBP治疗ACI的背景 NBP是中国第3种、神经系统第1种化学Ⅰ类新药,最早由芹菜籽中分离提取,后经人工化学合成。其在2005年成为《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用药,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可个体化应用NBP。基于NBP神经及血管保护机制的广泛研究[5],证实NBP可通过多种机制减轻脑梗死的损伤,包括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抗神经细胞凋亡等,其已成为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安全、有效的药物。朱以诚等[6]的试验结果显示,NBP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在Ⅳ期临床试验中,NBP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总有效率达73.2%,且安全性高[7]。
1.3 NBP治疗ACI的作用机制 NBP主要药物活性成分为人工合成的消旋体dl-3-正丁基苯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6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