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22年第14期
编号:354860
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及中药活性成分抗血小板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27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14期
凝血酶,胶原,1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2中药组分抗血小板研究,3小结
     王 珊 综述,刘慧敏 审校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药学部,湖北 十堰 442008)

    中医的“活血化瘀”理论与西医的“抗血栓”相似,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复方、中成药、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改变血液流变学特性、调节血脂、改变血小板结构和功能,而达到类似抗血栓的药效。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抗血小板治疗在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药组分在一定程度上把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问题单一化,为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阐明提供了可能。中药提取物中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成分众多,本文旨在综述中药成分抗血小板作用研究进展,为中药治疗心脑栓塞性疾病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1 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

    静息状态的血小板以不规则圆盘形随血液流动,当血管受损、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受到化学物质刺激时,血小板发生4种相互关联的变化:形变、黏附、聚集和释放,即血小板表面伸出伪足,附着于受损血管表面,聚集成团,随后释放信使类物质,统称为血小板活化。一般把血小板聚集分为2种时相,第一相聚集主要是血小板聚集物的形成;第二相则代表释放反应。血小板释放与聚集密切相关,如血小板致密颗粒和α-颗粒释放的信使类物质血小板因子-4(PF-4)、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5-羟色胺(5-HT)、P-选择素等可引起进一步的血小板活化。

    目前认为可以体外引发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有AA、ADP、凝血酶、胶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肾上腺素等。其中,AA、ADP、PAF主要通过激活血小板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进而激活血小板,联合Gq、G12、Gi等蛋白,引发胞内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如第二信使(Ca2+、三磷酸肌醇)、酪氨酸蛋白激酶、蛋白激酶 C(PKC)等促进血小板的聚集;环磷酸腺苷(cAMP)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凝血酶主要作用于蛋白酶激活受体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Ⅴ复合物,联合Gq、G12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影响血小板聚集和变形。胶原主要激活GPⅥ和整合素α2β1,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初始部分与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通路不同。胶原与受体结合后导致磷脂酶Cγ2(PLCγ2)磷酸化,活化的PLCγ2介导胞内Ca2+增加促进血小板活化,同时活化整合素,介导血小板的黏附反应,促进血栓形成。

    血小板内存在致密颗粒、α-颗粒和溶酶体,可分泌大量可溶性小分子和蛋白质类物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