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医耗改革效果分析*
手术费,耗材,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肖华成,王映红,靳洪亮,伍祥林,武 芳△(1.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 400030;2.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16)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本质上是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费用结构的调整过程[1],我国为此已进行多次探索且成效凸显。2017年,重庆市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从而更好地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2]。同时,耗材价格虚高、使用不合理及管理不完善等问题[3]致使医耗费用比重攀升,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4]。为进一步巩固“医药分开”改革成效,2019年,重庆市医保局发布《关于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通知》,要求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切断“以耗养医”途径,逐步建立科学的医疗机构收入补偿机制[5],进一步提升百姓看病就医获得感[6]。
目前,针对其他省市医耗改革相关研究成果较多[7-10],而针对重庆市的研究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基于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医保结算数据,通过对改革前后关键费用指标的实证分析,探究改革政策对费用负担和费用结构的影响,分析改革后该医院取得的初始效果,为公立医院后续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重庆市本次改革于2019年12月22日零点开始执行。将该日期之前(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1日)的数据视为改革前,该日期之后(2019年12月22日至2020年12月30日)的数据视为改革后。数据资料来源于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病案首页及医保结算数据库,时间跨度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其中病案首页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结算类别、手术、平均住院日及费用相关指标;医保结算数据库收集患者个人负担及报销情况相关指标。
1.2方法 本研究涉及的基线变量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结算类别、手术、平均住院日。以2019年12月22日为改革时间点,分为改革前、后即政策变量。效果变量包括费用负担:次均费用(元)、个人负担费用(元)、实际报销比例(%);费用结构:耗材占比(%)、手术费占比(%)、病理费占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