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23年第19期
编号:35411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3年11月9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9期
抑酸,螺杆菌,幽门,1病因及发病机制,2治疗,3小结
     汪芸吉 综述,徐海燕△ 审校

    (1.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2.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 408399)

    消化不良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组上腹部症状,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普通人群消化不良患病率约为20%,而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病率约为16%[1]。反复就诊给FD患者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困扰,目前尚无标准的药物治疗FD。罗马Ⅳ标准将FD定义为:在缺乏能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证据的情况下,起源于胃及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表现,包括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1-2],具有以下1条或多条症状:(1)令人烦恼的餐后饱胀不适;(2)令人烦恼的早饱感;(3)令人烦恼的上腹痛;(4)令人烦恼的上腹烧灼感和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上消化道内镜)的证据。FD分为2个亚型:上腹部疼痛综合征(EPS)和餐后窘迫综合征(PDS),EPS亚型的特征每周至少1 d,症状必须符合以上1条或多条,与进餐无关,如上腹部疼痛和上腹部灼热。PDS亚型每周至少3 d,症状必须符合以上1条或多条,有餐后饱胀和早饱感。出现这2个亚型症状的患者属于PDS-EPS重叠组。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本文对目前国内外FD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F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多种因素共同参与FD的发病过程,可能与胃肠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幽门螺杆菌感染、脑肠轴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衡、十二指肠屏障受损与微炎症、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3]。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改变已被认为是另一个潜在的致病因素。微生物变化可通过合成或消耗这些物质来改变神经递质的功能,导致情绪状态和行为的改变[4]。由于免疫系统和胃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而导致的上皮屏障功能的改变,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肠道-大脑的通信[5]。心理共病、急性胃肠炎、女性、吸烟、使用非类固醇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影响FD的危险因素。

    2 治 疗

    2.1一般治疗 研究发现,吸烟是FD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戒烟可能是一种有效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