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G15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肿物,生存期,干扰素,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黄丽芳,宋建华,韦翠容,林子芹,杨达平,粟连秀(贵港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广西 贵港 537100)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又以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率最高,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预后效果差、易反复发作及转移。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蛋白是最早被鉴定出来的泛素样蛋白(UBL)[1],其是ISG15编码的小分子蛋白质,经Ⅰ型干扰素诱导后强表达。ISG15蛋白与细胞底物结合形成的蛋白复合物显示出抗病毒和抗菌活性,能够在免疫功能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2-3]。研究发现,ISG15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存在高表达[4-5],且ISG15蛋白高表达与肿瘤预后不良相关,但其与HCC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见。本研究探讨了ISG15蛋白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旨在给HCC治疗新靶点及预后判断带来新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HCC患者100例,其中男女比例为9∶1,年龄29~75岁,平均(50.7±11.9)岁。纳入标准:术前均未接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相关的抗肿瘤治疗。排除标准:HCC合并其他肿瘤。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GYYXLL-20210618-08)。
1.2方法 病理诊断由2位病理医生分开阅片,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如肿物(含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大小、甲胎蛋白(AFP)水平、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拷贝数、分化程度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