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家健康》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95119
AC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日 《大家健康》 2009年第2期
AC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AC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AC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AC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及对其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62例老年CHF患者和50例正常老年对照组分别进行ACE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测定其血脂(包括TC、TG、HDL-c、LDL-c、ApoA1、ApoB)水平;对老年CHF组采用二维超声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ACE基因多态性对老年CHF的影响。结果:(1)老年CHF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2)老年CHF组TC、LDL-c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而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TG、HDL-c、ApoA1、ApoB等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老年CHF患者基因分型中ACE DD组TC、TG、LDL-c、ApoA1、ApoB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ID、II组,而HDL-c明显降低;正常对照组中TC、HDL-c、LDL-c、ApoB在三种不同基因型组中血清水平有显著性差别。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有关,与其血脂代谢紊乱有关联。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心力衰竭;充血性;血脂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09)-02-0020-2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该类疾病中最主要的病残和病死原因,研究发现,老年人(尤其是>65岁的患者)CHF的患病率较高,原因不明[1]。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候选基因而倍受关注。从分子水平分析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CHF的联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就ACE基因多态性对老年CHF患者的影响进行讨论。

    1 对象和方法
, 百拇医药
    1.1 研究对象

    老年正常对照组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查体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3.8±6.6岁,经询问病史,体检无心、肺、肝、肾、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血压、心电图、化验、X-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者,符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1994年健康老人的10项标准。

    老年CHF组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62例患者,男52例,女10例,平均年龄73.4±4.5岁。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参照Framingham标准,心功能按NYHA分级Ⅱ-Ⅳ级、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其中冠心病26例,冠心病伴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16例,冠心病合并肺心病6例。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严重的急性感染或代谢紊乱;③急性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血脂:受试者禁食12 h以上,晨间取肘静脉血,用酶法测血脂,包括血清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

    (2) ACE基因检测及多态性:取肘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按照低渗溶解红细胞,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DNA片段。参照Rigat设计引物[2],上引物5′-CTG GAG ACC ACT CCC ATC CTTTCT-3′;下引物5′-GAT GTG GCC ATC ACATTC GTC AGA T-3′。扩增程序:94℃变性1 min,58℃退火1 min,72℃延伸1 min,共30个循环。取PCR产物10μl,采用2%凝胶电泳(含糗乙锭0.5μl/ml),经100 V 60 min,在紫外光下观察、摄影。可见ACE基因有190 bp(D)和490 bp(Ⅰ)两个基因片段,三种基因型:DD、ID和II型。
, 百拇医药
    2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以 P<0.05为检验水准。遗传平衡检验采用Hardy-Weiberg平衡定律,各组基因型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全部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老年CHF组与老年正常对照组ACE基因多态性频率比较

    ACE基因型分为DD、ID、II型,等位基因分为D、I型。老年CHF组ACE基因DD型基因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3.2 Hardy-Weiberg平衡检测 对照组等位基因D及I的频率分别为34%和66%,老年CHF组等位基因D及I的频率分别为56%和44%,经卡方检验,符合Hardy-Wei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正常对照组X2=3.000,P=0.083;老年CHF组X2=2.325,P=0.127。
, http://www.100md.com
    3.3 老年CHF组 与老年正常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老年CHF组TC、LDL-c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而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TG、HDL-c、ApoA1、ApoB等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3.4 血脂的基因型差异 老年CHF组血脂含量及对照组TC、LDL-c、HDL-c、ApoB含量在三种基因型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4 讨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ntensin system,RAS)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人类ACE基因位于l7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17q23),其第16内含子中存在插入片段 (insertion I)和缺失片段 (deletion D)。人类的ACE基因有DD型(纯合子)、II型(纯合子)和DI型(杂合子)三种基因型[3]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ACE D/I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Raynolds 等[4]最先报道 ACE 基因 DD 型与缺血性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心衰有关。新近 Cuoco 等[5]的研究亦证明 ACE 基因 DD 型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相关。本组资料结果证实,ACE基因DD型发生CHF的频率明显高于II型,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I型。本研究显示,老年CHF组ACE基因DD型基因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ACE D/I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但其与血脂的相关性有不一致的报道结果。张赛丹等[6]研究发现高血压组TC、TG和脂蛋白(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而TG、HDLC、ApoA1和ApoB含量两组差别无显著性差异。王景明等[7]研究表明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之间具有相关性,研究发现,ACE基因DD型与CH、TG、LDL-c明显正相关,与HDL-c明显负相关,结果提示ACE基因尤其DD型可能是影响血脂代谢的关键。而沈丹[8]等研究发现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三种基因型之间,TC、TG、LDLC、HDLC、脂蛋白(a)的血清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冼苏[9]等研究表明,高血压并糖尿病患者 DD型 、ID型、Ⅱ型之间血脂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百拇医药
    对于在老年CHF中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CHF患者基因分型中ACE DD组TC、TG、LDL-c、ApoA1和ApoB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ID、II组,而HDL-c明显降低;正常对照组中TC、HDL-c、LDL-c、ApoB在三种不同基因型组中血清水平有显著性差别。本研究结果说明,无论CHF或正常人各基因型之间血脂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 DD型CHF患者更易患高脂血症。血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密切相关,且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及早对老年CHF患者特别是ACE DD基因型进行血脂代谢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士雯,钱文毅.老年心脏病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11.

    [2] 张赛丹,桂庆军,裴志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对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及血脂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3):343-346.

    [3] 王景明,吕秀云,陈亮,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2,12(4):204-206.

    [4] 沈 丹,哈黛文. 高血压患者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 AEC 及血脂关系.实用老年医学杂志,1999,13(2):75.

    [5] 冼 苏,廖蕴华,罗佐杰,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及其脂质代谢的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4):459-461., http://www.100md.com(李 静 杨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