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家健康》 > 2010年第6期
编号:12031751
科学发展观下健康定义初探(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大家健康》 2010年第6期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健康的定义其内涵过严,外延过窄,缺乏普遍实践意义和价值。从社会实践及进步发展层面看,绝大多数人拥有普遍意义的健康,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社会进步发展及与人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角度,为健康予以新的界定。

    [关键词]健康 体质 社会发展 环境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6—28—0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百拇医药
    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前的一些观念及理论势必会有些不合当前的适宜。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世界卫生组织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健康的定义,其内涵过严,外延过窄,缺乏普遍实践意义和价值。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笔者较详尽地查阅相关文献,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学习和分析,提出新见解。

    2 结果与分析讨论

    2.1 对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质疑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首次提出了多维健康观。在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研究后,1989年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定义,认为健康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而赋予了健康概念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健康的内涵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多维健康观得到了确定,并有所发展。王广虎和喻坚先生对此依据国情也进行了一些增补,颇具代表性。但是仍可看出世界卫生组织权威定义的影响依然存在。可人类社会正朝着文明的大方向继续进步和发展,普遍认为:“健康难以获得”。这不能不使我们怀疑世卫组织对健康的上述界定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性?因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实事求是地开拓新思路。
, 百拇医药
    实践和科学证明,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里的,因受内外环境、心理、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人人都有可能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角色,都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笔者从微观、从社会发展、从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层面来阐释人民大众心目中对“健康”的理解,以提炼其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内涵)和外延,以飨读者。

    我们认为世卫组织等的定义已把健康概念内涵的认识拔到了绝顶,把外延缩到了极限。在体质实践中,真正达到符合上述健康定义要求的社会人极为罕见,学术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过抱怨,人吃五谷杂粮,也不是生活在真空,哪有一点小病也不得的,哪有一点也不残的!世卫组织界定的健康,人们可望不可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实现不了的空想。依据辞海对病、残等的定义,一个小小的毛囊炎是病,一块皮肤割裂形成的疤痕是残,适应方面的完好又有谁能做得到……如果将上述多维内容再优化组合到一起,所能达到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就是宇航员的健康也未必能符合上述要求。健康概念是不是被人为地虚化了呢?世界上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绝对化了的东西是没有实践性的。就连选拔非常严格寥寥无几的宇航员都难以达到上述的健康要求,更何况平民百姓呢。按道理讲,宇航员是应该符合上述要求的,他们的健康应该是完美无缺的,是多维健康的真正实践者和拥有者,他们可谓世卫组织所界定的健康代表。对健康定义内涵与外延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仅从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来作评价,必须把它拿到实践当中去检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难道宇航员的健康就符合上述要求吗?仅从宏观指标上来看,健康质的指标量,是规范适度的,符合宏观观察要求的表现和反映。如果从微观上讲,生物学医学研究证明,每个人的基因中都含有数百种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它们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和条件,就会在子代出现遗传病。从这一点讲,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都不是健康的,都是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人类生活的环境不断变化着,基因受到有害物质的刺激便有可能会产生突变,形成新的遗传病基因的潜在,遗传病的根基来自亲代的病态基因,随时间的推进病态基因只能增加,不会下降,更不会恢复到正常。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身的免疫机制不知已消灭了多少种传染病,但这都是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完成的。而今天,人体也还对多种传染病没有形成自身免疫机制,一旦某种无自身免疫机制的传染病肆虐,便无法抵御,只得束手就擒,好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已研究出了多种具有特异性被动免疫方法,使人类摆脱了某些传染病的侵害。因时间短,人体内仍然对多种传染性疾病还没有形成自身免疫机制。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新的不明有害物质又接连产生,侵犯袭扰人类,就更无法抵御了,就是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研究出有效的具有特异性的对抗机制也得需要一定的时间,何况自身免疫机制的形成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需要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2002年的非典爆发,近年的艾滋病的流行,都证明人类体内存在着好多缺陷,这就更不能说我们的体质是绝对健康了。回想上述定义:“……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谁能有这种潜在的功能和心理呢?说明上述定义对内涵的要求过于严格,自然外延也就狭窄了,狭窄到几乎要脱离实践的地步。有人说这个定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我们则认为时间长了,人们经过再三努力还达不到上述要求,其所谓的积极性与作用也会自消自灭的。所以,其实践价值并不大。那么,人类究竟拥不拥有健康呢?我们认为:肯定是有的。那么,人类的健康存在于哪个层面,又如何表现的呢?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又如何予以新的界定呢?

    对此,我们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来寻找正确答案。

    2.2 对健康内涵与外延的再思考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非健康人一代一代地离去,与此相应的是新的健康生命一代一代地涌现崛起,如此不停循环往复,才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永续不断。因为人从出生经过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也就是说从出生到死亡,在这一生的生存期中,婴儿到壮年这一阶段,相对来说健康占据着较长的时间(病、残、弱、死的机遇相对只占少数与时间),这一现象无以雄辩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何以能够得到,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