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3630
“期望寿命”与公民健康素养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家庭用药》2010年第4期
     虎年春节前夕,上海市卫生局对社会公布“2009年本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到81.73岁,继续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看了这则新闻不由感叹,很了不起。当然如以我国13亿人口计算,“期望寿命”只有70多岁,差距还不小。

    认真分析一下,国民“期望寿命”的增长,一要靠国家经济发展、医疗资源丰富、医学水平提高等,另一方面还有赖于人们健康素养的不断提高。而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健康知识。

    社会经济发展使国人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盛夏35℃以上高温日来临,体温超过40℃的高热中暑病人在傍晚就大批来诊,死亡率很高。有一年,高热中暑病人实在太多,当时在北苏州河路上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只能在大草坪上铺了许多被单,请病人家属协助用冰水为病人降温。那时医疗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不要说老百姓家里,连医院里也极少见空调。高热中暑病人主要是两类人群,一是老人,二是产妇。那时,上海人的住房普遍比较狭小,又没有降温设施,高温时老人多因汗腺功能衰竭不能调节体温而致病。产妇多因为按旧习俗“坐月子”,认为生了孩子不能见风着凉,家里门窗紧闭,还要穿衣戴帽捂得严严实实的。我曾在西安工作过五年,急诊接诊过一位高热中暑的产妇至今印象深刻。那产妇大夏天在窑洞里做月子,除了衣服头巾捂严实外,还把土炕也烧热,那可怜的产妇几乎被活活“烤”死。现在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有了空调,像“高热中暑”这类疾病不见了,但是吃得太好、太多又滋生出来 “富贵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脂肪肝和肿瘤等。

    要提高健康素养就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为医学科学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肝功能报告单上往往有一句:血清像牛奶(说明血脂已很高了)。尽管我是医生,那时却不知道血脂增高的危害,认为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大碍。事实上,我中年后罹患的高血压、直肠癌等都与高血脂脱不了干系。科学研究最初证实,高血脂危害大,应限制每日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30%~35%;再后来逐步明确,危害主要来自饱和脂肪,应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小于10%;现在则规定饱和脂肪应小于7%。我接受这一系列知识并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也有一个过程,知道了高血脂的危害,开始有意识地少吃肉类食物;了解了饱和脂肪酸的危害,从此不吃肥肉;出现属不饱和脂肪的人造奶油以后,马上改吃人造奶油;但后来发现,人造奶油在化学结构上是反式脂肪酸,对人的危害甚至超过饱和脂肪酸。所以,再也不买人造奶油吃了。可见健康知识有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今天,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上海市民的期望寿命。可以说,如果我的血清一直“像牛奶”一样,我绝不可能还在国内外“发挥余热”!时代在进步,科学在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享受健康祥和的生活! (张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