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不安 很伤“心”
20~30岁的尿毒症患者,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与无慢性肾脏病的70~80岁老人相似!
肾功能中重度受损的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非慢性肾脏病患者的2倍多!
肾功能中度受损的患者,在发生第一次心肌梗死后一年内没有心衰发生的概率仅为40%!而肾功能正常患者这一概率则高达82%。
肾脏功能的下降可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年后心衰风险及死亡率增加5~10倍!
目前,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继心脏病、糖尿病、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与肾功能正常的人群相比,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多,并且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一般认为,当肾脏血管内皮损伤时会导致蛋白漏出,引起微量白蛋白尿,而微量白蛋白尿也是心血管损害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全身性的,其中当然也包括心脏血管内皮。此外,蛋白尿还会干扰高血压的控制达标,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心血管疾病也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尿毒症患者中,有45%死于心血管疾病,而非肾病。
慢性肾脏疾病可引起心脏疾病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因其肾脏的滤过能力下降,引起体内水钠潴留,体内液体积聚,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脏泵血能力降低,是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因为人体主要通过肾脏调节自身水、电解质的平衡,慢性肾脏疾病时电解质紊乱而引起心律紊乱,特别是在高血钾时,常可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造成死亡。
心包炎这是终末期肾衰竭时的一种表现,可能是尿毒症毒素刺激心包引起的心包炎,如治疗及时是可逆的,如心包积液在短时内增多,可引起心包填塞而致死。
左心室肥厚慢性肾病高血压使心肌收缩能力下降,心肌长期代偿可引起左心室肥厚,最终可致慢性左心衰竭。
以上是慢性肾脏疾病影响心脏的四个主要方面,其他还有如引起恶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患,终末期肾衰竭也可引起尿毒症性心肌炎等。
检查微量白蛋白尿很重要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相当重要。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慢性肾脏病的人群知晓率低、早期症状不明显、起病隐匿,许多患者确诊时已经是终末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那么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呢?在这里,我们推荐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
正常人尿白蛋白排泄率应在20微克/分钟(30毫克/24小时)以内,如果在20~200微克/分钟(30~300毫克/24小时)范围则被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我们可以通过检测24小时尿液中白蛋白含量来判断患者有无微量白蛋白尿。
24小时尿液的留取方法早晨起床后排空膀胱,当日正常治疗和饮食,不做剧烈运动和较大体力劳动,把从第二次到次日起床后第一次的尿液全部收集起来,量一下总体积或总重量并记录下来,然后混匀取10~15毫升尿样到医院检测;或把所有24小时的尿液送到医院检测。如果留取24小时尿液有困难,我们也可以检测患者清晨第一次尿液的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男性应<2.5、女性应<3.5。当然,如果您发现自己小便表面总有一层泡沫,或者出现浮肿、血白蛋白降低、贫血、乏力、恶心呕吐等情况,更应及时去肾脏专科医生处就诊,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莫让肾病再伤“心”
除了重视尿微量白蛋白外,还能做什么,让肾脏病不伤“心”呢?
1.定期检查
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诊断,并由肾脏专科医师提供治疗方案。
肾脏病患者要定期检测一些重要指标,如肾功能、尿蛋白水平、肾小球滤过率和贫血情况等。上述任何一种指标的恶化都可导致心脏病发生,例如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故定期检查、及时治疗是远离心脏疾病的最佳途径。
2.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慢性肾脏病防治的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而从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来看,我国慢性肾脏病知晓率不足10%。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公众缺乏肾脏病相关知识。
慢性肾脏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理类型不一,诊断和治疗也不相同,并且疗程较长。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疾病发展。患者对肾脏病相关知识如有基本了解,则可消减盲目恐惧并加强与医生的配合,有利于及早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症尤其是心脏病变的发生。
3.加强自我保健
劳累后体内代谢产物增多,会增加肾脏和心脏负荷,使病情加重并恶化。故避免劳累、适当休息有利于肾脏和心脏功能的恢复。
多数慢性肾脏病是免疫性疾病,感冒或感染均可诱发机体免疫失调,加速疾病发展,甚至会引发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故肾脏病患者应注意避免感冒。
此外,应注意调整饮食使营养均衡,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宜清淡,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出现肾功能损害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以鸡蛋、牛奶、瘦肉等动物蛋白为主,并适当补充肾必需氨基酸制剂。
“保护肾脏,拯救心脏”这个意识应深深植入到每个肾病患者乃至普通大众心中。注意定期检测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水平以及贫血情况等,有异常需及时到正规医院肾脏科就诊,别因您的一时疏忽毁了肾,伤了心。
(陈楠教授每周四下午有特需门诊)
小贴士
肾脏病会遗传吗
临床上遇到很多患者,得了肾脏病,不仅着急而且非常担心,害怕自己的疾病治不好,会遗传给下一代。实际上,大多数肾脏病是不会遗传的,患了肾脏疾病只要能及时就诊,积极治疗随访,很多患者的病情均可得到相应的缓解,完全不会对自己的下一代带来影响。当然,也有极少的几种肾脏疾病有遗传性。
遗传性肾脏病是由基因突变所致、可以遗传子代的一组肾脏疾病,包括遗传性肾囊肿(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遗传性肾炎、薄基底膜肾病和Fabry病);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家族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以及遗传代谢性肾病(如胱氨酸肾病)等。过去,对遗传性肾病认识不足,发现率低。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遗传性肾病的基因突变检测、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因治疗也给遗传性肾病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目前,临床上对于遗传引起的肾脏疾病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所以对不明原因的血尿患儿要进行家系调查,家长应积极配合。对已确定为“遗传性肾炎”的患儿,家长应到医院接受遗传学指导。, http://www.100md.com(马晓波 郭山脉 周琼秀 陈楠)
肾功能中重度受损的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非慢性肾脏病患者的2倍多!
肾功能中度受损的患者,在发生第一次心肌梗死后一年内没有心衰发生的概率仅为40%!而肾功能正常患者这一概率则高达82%。
肾脏功能的下降可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年后心衰风险及死亡率增加5~10倍!
目前,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继心脏病、糖尿病、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与肾功能正常的人群相比,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多,并且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一般认为,当肾脏血管内皮损伤时会导致蛋白漏出,引起微量白蛋白尿,而微量白蛋白尿也是心血管损害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全身性的,其中当然也包括心脏血管内皮。此外,蛋白尿还会干扰高血压的控制达标,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心血管疾病也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尿毒症患者中,有45%死于心血管疾病,而非肾病。
慢性肾脏疾病可引起心脏疾病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因其肾脏的滤过能力下降,引起体内水钠潴留,体内液体积聚,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脏泵血能力降低,是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因为人体主要通过肾脏调节自身水、电解质的平衡,慢性肾脏疾病时电解质紊乱而引起心律紊乱,特别是在高血钾时,常可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造成死亡。
心包炎这是终末期肾衰竭时的一种表现,可能是尿毒症毒素刺激心包引起的心包炎,如治疗及时是可逆的,如心包积液在短时内增多,可引起心包填塞而致死。
左心室肥厚慢性肾病高血压使心肌收缩能力下降,心肌长期代偿可引起左心室肥厚,最终可致慢性左心衰竭。
以上是慢性肾脏疾病影响心脏的四个主要方面,其他还有如引起恶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患,终末期肾衰竭也可引起尿毒症性心肌炎等。
检查微量白蛋白尿很重要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相当重要。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慢性肾脏病的人群知晓率低、早期症状不明显、起病隐匿,许多患者确诊时已经是终末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那么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呢?在这里,我们推荐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
正常人尿白蛋白排泄率应在20微克/分钟(30毫克/24小时)以内,如果在20~200微克/分钟(30~300毫克/24小时)范围则被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我们可以通过检测24小时尿液中白蛋白含量来判断患者有无微量白蛋白尿。
24小时尿液的留取方法早晨起床后排空膀胱,当日正常治疗和饮食,不做剧烈运动和较大体力劳动,把从第二次到次日起床后第一次的尿液全部收集起来,量一下总体积或总重量并记录下来,然后混匀取10~15毫升尿样到医院检测;或把所有24小时的尿液送到医院检测。如果留取24小时尿液有困难,我们也可以检测患者清晨第一次尿液的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男性应<2.5、女性应<3.5。当然,如果您发现自己小便表面总有一层泡沫,或者出现浮肿、血白蛋白降低、贫血、乏力、恶心呕吐等情况,更应及时去肾脏专科医生处就诊,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莫让肾病再伤“心”
除了重视尿微量白蛋白外,还能做什么,让肾脏病不伤“心”呢?
1.定期检查
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诊断,并由肾脏专科医师提供治疗方案。
肾脏病患者要定期检测一些重要指标,如肾功能、尿蛋白水平、肾小球滤过率和贫血情况等。上述任何一种指标的恶化都可导致心脏病发生,例如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故定期检查、及时治疗是远离心脏疾病的最佳途径。
2.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慢性肾脏病防治的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而从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来看,我国慢性肾脏病知晓率不足10%。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公众缺乏肾脏病相关知识。
慢性肾脏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理类型不一,诊断和治疗也不相同,并且疗程较长。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疾病发展。患者对肾脏病相关知识如有基本了解,则可消减盲目恐惧并加强与医生的配合,有利于及早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症尤其是心脏病变的发生。
3.加强自我保健
劳累后体内代谢产物增多,会增加肾脏和心脏负荷,使病情加重并恶化。故避免劳累、适当休息有利于肾脏和心脏功能的恢复。
多数慢性肾脏病是免疫性疾病,感冒或感染均可诱发机体免疫失调,加速疾病发展,甚至会引发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故肾脏病患者应注意避免感冒。
此外,应注意调整饮食使营养均衡,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宜清淡,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出现肾功能损害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以鸡蛋、牛奶、瘦肉等动物蛋白为主,并适当补充肾必需氨基酸制剂。
“保护肾脏,拯救心脏”这个意识应深深植入到每个肾病患者乃至普通大众心中。注意定期检测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水平以及贫血情况等,有异常需及时到正规医院肾脏科就诊,别因您的一时疏忽毁了肾,伤了心。
(陈楠教授每周四下午有特需门诊)
小贴士
肾脏病会遗传吗
临床上遇到很多患者,得了肾脏病,不仅着急而且非常担心,害怕自己的疾病治不好,会遗传给下一代。实际上,大多数肾脏病是不会遗传的,患了肾脏疾病只要能及时就诊,积极治疗随访,很多患者的病情均可得到相应的缓解,完全不会对自己的下一代带来影响。当然,也有极少的几种肾脏疾病有遗传性。
遗传性肾脏病是由基因突变所致、可以遗传子代的一组肾脏疾病,包括遗传性肾囊肿(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遗传性肾炎、薄基底膜肾病和Fabry病);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家族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以及遗传代谢性肾病(如胱氨酸肾病)等。过去,对遗传性肾病认识不足,发现率低。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遗传性肾病的基因突变检测、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因治疗也给遗传性肾病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目前,临床上对于遗传引起的肾脏疾病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所以对不明原因的血尿患儿要进行家系调查,家长应积极配合。对已确定为“遗传性肾炎”的患儿,家长应到医院接受遗传学指导。, http://www.100md.com(马晓波 郭山脉 周琼秀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