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076099
肥胖的“中国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家庭用药》 2011年第5期
     肥胖是全球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 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胖子很多见,但是我们的肥胖具有“中国特色”。

    腹型肥胖为主有很大一部分人体重并不是太重,但却腆着“大肚腩”,这种典型的“苹果形身材”大街上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在医学上常常提到的“中心型肥胖”或称“腹型肥胖”,主要由内脏脂肪堆积引起,以区别于周围型肥胖(梨形身材)主要由肢体皮下脂肪引起。

    “小胖墩”越来越多 肥胖的“中国特色”还体现在“小胖墩”越来越多,儿童肥胖率已达8.1%。填鸭式的饮食方式,直接导致了“小胖墩”的层出不穷。事实上,“小胖墩”为孩子的健康埋下了隐患,血脂紊乱、糖尿病等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现在也出现在孩子身上。20岁以下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代谢紊乱多见腹型肥胖就像一个隐形杀手,不知不觉中就把人们带入各种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的包围圈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类属于“三高”的人群: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大肚腩”们常常并发2 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长此以往,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危险因素逐年增加,常常引起脑中风、心肌梗死等致死性的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人肥胖程度低于西方,但是糖尿病的发病率却明显高于西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平均为 24千克/米2,白种人则超过30千克/米2。

    “中国特色”的肥胖——大肚腩人群的增多,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一天之中,很多人可以不吃早饭,中饭也可以草草了事,但晚餐却丰盛无比;亲朋好友聚会,往往选择晚餐时间,在一起共享一顿丰盛的晚宴。殊不知,晚餐成为“盛宴”的习惯,往往是造成“大肚腩”的罪魁祸首,觥筹交错之间,吃下去的除了必需的营养之外,剩下的就是给我们的心脏、血管、肝脏造成巨大负担的“过剩营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潜在的危害。

    要阻止“中国特色”肥胖症的发生,应从预防开始。特别是有肥胖家族史的儿童、妇女产后及绝经期、男性中年以上或病后恢复期尤应注意。肥胖症是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失调而引起,因此减重治疗应顾及能量平衡的两端,即适当降低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控制体重的策略强调以行为、饮食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需要自觉地长期坚持。, 百拇医药(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