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叶类 > 艾叶
编号:13161934
端午艾叶香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家庭用药》 2013年第6期
     古时每到端午节,百姓门楣上都挂一束清香的艾以祈祛病保健。其实,这一民间习俗有一定科学道理。因为农历五月初五前后,适逢梅雨季节,空气潮湿,虫害滋生,而此时长势茂盛的艾所富含的艾香油有驱虫、杀菌、解毒等功效。

    艾入药始载于南北朝梁人陶弘景《名医别录》,其性温味苦辛香,入肝、脾、肾三经。功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除湿止痒,平喘止咳,可治多种疾患。

    艾为妇科多用药

    《本草纲目》称艾“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著奇效。”治法如:

    妊娠胎动不安或流产下血不绝 既可用单味艾叶煎汁频服,又可用艾叶配伍阿胶、当归等养血调经之品,方如胶艾汤。

    崩漏 艾叶与阿胶、芍药、当归配伍同用。或以艾叶炭30克,蒲公英、蒲黄各15克,每日1剂,煎服2次。

    带下清稀 艾叶配伍白术、苍术、当归、砂仁,共研为末,每日早晨服9克。

    经行腹痛 艾叶与香附、川芎同用。

    艾为止血除湿药

    凡治吐血、鼻血、便血等属虚寒出血病,只需单味艾叶煎汁,频频饮服;若属血热妄行的吐血、鼻血之类的出血病,也可用鲜艾叶配伍凉血止血的生地黄、生侧柏、生荷叶同用,即四生丸。

    治皮肤湿疹瘙痒,艾叶适量煎汤外洗,有除湿止痒之效;若艾叶与地肤子、白癣皮、苍术共投,其效更著。

    艾为外治灸治要药

    《本草汇言》称:“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痼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据此,《名医别录》将艾“灸百病”列于诸种功效之首,故艾又有灸草之称。

    取清洗干净的艾叶揉成绒状,拣掉硬柄,筛去灰屑,即成艾绒,用纸包裹成艾条。再将艾条置于体表穴位熏灸,能使热气内注筋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逐寒湿外出。尤其大伏天,偏爱艾灸的患者常可在阵阵艾绒飘香烟雾中,将体内顽疾之邪驱除。这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种不错选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中芳香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杆菌、结核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艾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有一定疗效。艾制剂有保肝利尿作用,可防止肿瘤患者因化疗而引起血尿。现代临床还可治疗慢性肝炎、肺结核喘息症、急性菌痢。艾煎汤内服或外洗,亦治疟疾或放射性溃疡。

    自古以来,人们还采嫩艾叶做菜,或制作糕团,味美且有食疗作用。如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以嫩艾作干饼子,用生姜煎服,止泻痢及产后泻血甚妙。”对于易流产的孕妇,以艾叶煮鸡蛋服食,既能增加营养,又有保胎之功。南方民间常以鲜艾叶捣汁,同糯米粉调匀,染成青色,包入赤豆馅或黑芝麻白糖馅,做成青团,不只味道香糯甜嫩,还能健脾胃、养肝肾。, http://www.100md.com(葛德宏)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叶类 > 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