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条形码技术在鲑科鱼类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鲑鱼,三文鱼,1材料与方法,1材料与试剂,2仪器与设备,3试验方法,2结果与分析,1PCR扩增结果,2一代测序结果分析,3讨论与结论
王 楠 邢冉冉 马聪聪 乔旭光 陈 颖*(1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176 2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泰安271018)
鲑科(Salmonidae),属硬骨鱼纲、脊索动物门,包括3 个亚科,7 个属,36 个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大洋洲等,是世界上第三大养殖鱼类[1]。鲑科鱼类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而受到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鲑科鱼在全球范围内消费量持续增加,其中的许多物种已被引入休闲渔业和水产养殖之中[2-3]。鲑科鱼类(如大西洋鲑鱼和大鳞大马哈鱼等)因具有红白相间的肌肉纹理而被通称为“三文鱼”。事实上,三文鱼并不是鱼类在系统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由英语“Salmon”音译而来。目前国内外对三文鱼定义不一,市场上销售的各种所谓的“三文鱼”,并不是一类鱼。例如:挪威三文鱼主要指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芬兰三文鱼主要是红肉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而美国三文鱼则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Oncorhynchus nerka)。它们之间因为口感、营养价值的差异而价格相差巨大,然而,均以“三文鱼”作为商品名称出售,导致市场上三文鱼标签混乱。在Xiong等[4]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其在上海、南京和杭州收集的全部鲑科鱼制品均以“三文鱼”作为商品名称标识。而2018年5月广受关注的青海龙羊峡水库“三文鱼”事件,也是由于商品标识的规范性问题引发消费者热议。鉴于三文鱼涉及物种较多,当前关于鲑科鱼商品标签的规范性较差,缺乏商品中所包含物种的具体标识,因此建立高效准确的鲑科鱼类物种鉴别方法对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鱼类物种的鉴别,除形态学鉴定外,目前开发了许多基于蛋白质和核酸的鉴别方法。Armstrong等[5]通过HPLC 鉴定了15种常见的海洋鱼类;Etienne等[6]通过SDS-PAGE 鉴定了10种商业鱼;Martinez等[7]通过2-D 电泳方法鉴定了10种深海鱼类。然而,蛋白质在热处理和食品加压过程中易变性,使得加工产品及近缘物种难以识别[8]。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的目标物为核酸,核酸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不会因加工工艺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故具有比蛋白质更好的特异性、可靠性和灵敏度,被广泛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鉴定[9-11]。此外,对于鱼类的物种鉴定还包括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12],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13],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14]及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15]等技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911 字符。